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
专家讲台
●罗安鹄
在今年8月份的南国今报收藏沙龙上,一位藏友带来了一件跪坐姿态的小石人——粗略一看既似人又似熊(图1)。经考证,这是一件战汉时期的骆越石席镇,因以跪坐姿态压于席上,遂引伸出我们对“席”与“坐”的文化内涵的关注。
“席镇”的来源及文化解读
席镇,是为避免席角起卷折而置于四隅,通常为铜质与石质,也有玉质甚而金质。《楚辞·九歌·湘夫人》有云:“白玉兮为镇”。完整的一套为4枚。
席镇一般有动物形,如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藏东汉石刻卧熊席镇(图2);人形,如广西西林县普驮粮站铜鼓葬出土的铜跽坐俑(图3)。
收藏沙龙上的这枚人熊形席镇,青石质,高10厘米左右,国字脸,杏仁眼,大鼻梁,阔嘴,粗颈,只雕刻两肩而不刻画手,两脚只刻至两膝,但却刻画了两乳头甚至肚脐,细处不腻繁,粗处大简约,足见古之作者刻意表现脸和身。大笔删掉手和脚,这种立主脑删枝叶的艺术构思,从古至今都是艺术家们常用的艺术手段,如著名的断臂维纳斯即为一例。在古代的玉雕、石雕、砖雕上,猴多为三角脸,熊多无颈而粗身壮臀,所以这枚石镇应为人形。
这枚青石雕石人,通身以短粗阴刻线作装饰,就连物像的轮廓和细部都使用阴线条来表现,古拙而粗犷。阴线刻是汉画像石最基础常见的雕刻方法,且与汉画像石的继承发展相始终。早期(西汉中晚期到东汉初)的阴线刻画像石,线条粗深,图像稚拙,如汉代石翁仲局部衣饰(图4)。从工艺特征来看,该石镇的年代,应在战国晚期至西汉早中期。
古代称一方的主山为镇。《书·舜典》“封十有二山” 孔传:“每州之名山殊大者,以为其州之镇”。所以战汉时期以镇来压席之四角,也有四座“靠山”之涵意。
古代在边要形胜之地设置“镇”,驻兵戍守。《魏书·官氏志》:“旧制,缘边皆置镇都大将,统兵备御,与刺史同。”席镇之意也就衍生至镇宅安家。如《荆楚岁时记》:“十二月暮,掘宅四角,各埋一大石以镇宅,驱鬼除邪。”
在近古,衍生出“镇纸”,即压纸、压书的文具,《水浒传》第二回:“猛见书案上一对儿羊脂白王碾成的镇纸狮子。”
席镇,还是彰显等级、富贵的标志。高等级的人用的是铜鎏金或铜错金银的席镇,一般人家则用石镇。
席镇还是古人审美意识的物质载体,其材质多种多样,其形多姿多彩,其工艺有高浮雕、镂雕、圆雕,摆在席的四角,就是极具欣赏的艺术品。
图1的石席镇,其质地、造型、工艺稚拙粗简,显然为一般平民所用。战汉时期柳江—红水河流域,除官吏及外来富户外,一般平民大多是骆越族人,该石席镇即是当时骆越人所使用。
“席”的文化內涵
席镇是压在席的四角之用,汉晋以前没有椅子等高足家具,一般皆“席地而坐”,故席在家居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与地位。陶潜《移居》诗:“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庐即屋,不必屋广,只要能铺上一张席即可。
在战汉玉璧、玉璜上,多见谷纹与蒲纹,如两件战汉玉璧拓片(图5)左为谷纹,右为蒲纹(內区)。《周礼》曰:“谷所以养人,蒲以席以安人,两玉盖以谷为饰,或以蒲为琢饰。”这表现了农业文明时期“安居乐业”的根本观念:谷,五谷丰登;蒲,蒲席,以示有屋居住。
成语“一席之地”,就以席指代屋及人的生存空间。所以“席”在战汉文化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用镇来压席的四角,即有镇宅安居之意。
席的质地,以蒲草、芦苇、竹篾等常见。
《礼记·礼器》中说:“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意为不论哪种席子,凡为天子设席必五重,诸侯三重,大夫二重。五席分别为莞席、藻席、次席、蒲席、熊席。下层设的则为筵,这些均被列为礼的制度。
莞席,以莞草所编,材质粗糙,用来直接铺在地上,以防潮隔虫。《诗·小雅·斯干》:“下莞上篥,乃安斯寝。”藻席,指花纹精美、色彩艳丽的席子。次席,又称“桃枝席”,是竹席的一种。熊席,指以熊、虎、豹、狼皮等所做之席,属冬季使用的暖席一类。《西京杂记》载:“绿熊席,毛长二尺余,人眠而拥毛自敬,望之者不能见。坐则没其中。”
“坐”的文化内涵
图1的人形石镇,虽无手脚,但仍刻示出跪坐姿态。汉及以前的画像砖、画像石及石刻、陶俑等出土实物,以及古文献与古画中,皆有这种跪坐的图像与记载。如汉代彩绘跼坐俑(图6),双手拱于胸前,似在跼坐施礼。
被誉为“中国考古学之父”的李济先生(1896—1979),在《跪坐、蹲踞与箕踞》一文中指出,原始人为缓解劳累,最自然的休息体态以蹲踞(下肢屈折,以膝向上,臀部向下而不着地)及箕踞(以臀部坐地,两腿向前平伸如箕状)为普遍,不是以跪坐为主要体相。又说,蹲踞和箕踞不但是东夷人的习惯,可能也是夏人的习惯。而跪坐(在席子上两膝向前跪地,臀部坐放在小腿上,双手放在膝盖上)却是尚鬼的商代统治阶级的坐姿,并演变成了一种供奉祖先、祭祀神天以及接待宾客的礼仪。可见跪坐是一种“礼”,屈膝表现的是臣对君、客对主、下对上、人对神的尊重与谦卑。出土随葬品中就有这种“礼” 教文化的体现。如汉画像石拓片(图7),似跼坐并于席几上与客人对奕。
知名民族学家、历史学家黄现璠先生(1899—1982)在上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相继发表有《我国坐俗古今之变》等文章,文中提出:“纵观吾国古今坐俗,可以大概为二,即自古至隋为跪坐时期,唐宋以后为椅坐时期,兀子(凳)本可垂足,此坐始于唐,盛于宋。唐之子、绳床垂足而且倚坐,宋代承习,当然无异。此不独文献上,足为明证,即汉代山东孝堂山石刻及武梁祠之画像石,以及古传名画,今出土文物,亦可见之。”
由此知之,中国的坐姿衍进,堪称是一部多姿多彩、趣味横生的历史文化巨著。
从战汉骆越石镇及其相关文化的解读,使我们认知了战汉时期的礼制、等级、文化、审美及生活、风习乃至伩仰。应该说,这就是收藏的乐趣与真谛。
收藏,首先是收藏一份历史、收藏一份文化,当然也就收藏了一份财富。但如果你对自已藏品的历史文化价值没有吃透,必然让你弄不清你藏品的文物价值与市场价值。这也许就是对这一尊稚拙、粗糙、毫不起眼而又无手无脚的小石人研读中,得到的一点体会。(作者为柳州市艺术品鉴赏学会会长,研究员)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张芳琳)昨天上午,天还阴阴的,有着微微凉意,等到中午太阳出来,最高气温就升到了28℃。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报,接下来的几天,邕城气温还可能继续往上升,其中今日阴转多云,东南风1—2级,最低气温24℃...
西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林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