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华一大早就开始做包子
□本报记者 陈 媛 通讯员 周顺彬 黄燕群 王正庭 文/图
走在熙熙攘攘的菜市小路上,这条不足三米宽的街道,有一个小摊挤满了前来买包子馒头的人,男主人忙着做包子,女主人则忙着招呼顾客。他们不是西林本地人,但却能说一口流利的西林话,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对来自湖北荆州监利县的夫妻——朱小华和董红姣,靠勤劳的双手把家乡的包子馒头带到了山美水美的小山城——西林。
开张第一天:生意火爆
记者走近小摊,勾人的香味儿让人迫不及待想买几个一饱口福。“我们家乡有很多亲戚都在百色做包子馒头的买卖。”朱小华说。看着周围的亲朋好友都做起了包子馒头的生意,年仅25岁的朱小华再也待不住了,带着满怀的期望来到了百色。当时亲戚们都已经在百色各县做起了包子生意,2002年,夫妻俩经实地调查后,决定在西林县城实现他们的“淘金梦”。
当年4月,小山城春意盎然。当时,在整个西林县城只有一家福建人开的包子店,生意很不错。“我们能不能比他做得更好?”这个担忧不由得在朱小华夫妻俩的心里升起,但既然来了也顾不了那么多,先做再说吧。
“刚开始的时候也不敢做太多,怕卖不出去。”董红姣回忆道。第一天的买卖在忐忑不安中开始了。当时西林县城老菜市的摊点租金每个月400块钱,这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可是随后的一幕却打消了他们的顾虑。早上七点,前来买包子馒头的人越来越多,把摊子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了起来,有的人还差点把瘦小的朱小华给挤倒了。“我要三个肉包”、“帮我打包四个馒头”、“小弟,快点给孩子装两个花卷,他要赶去学校”……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尽快买到一份,拿钱的手都伸到了董红姣的鼻子上了。不到一个上午,预先做好的200多个包子馒头被一抢而空,连他们自己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夫妻俩久久才回过神来。
创业之路:你我相依
每天看着大家吃着新鲜出炉的包子,朱小华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可又有谁知道这11个年头里,他和妻子都没有睡过一个好觉。“我们和别人的休息时间都是相反的。”每天凌晨2点,正当人们进入梦乡的时候,朱小华和董红姣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配面、和面、发酵……天天如此,严寒酷暑也不例外。因为每天要做将近1000个包子馒头,“不早起根本来不及,量太多。”朱小华说。如果遇上圩日,更是忙得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董红姣喊道:“老公,肉包子做好了没?快卖完了。”厨房里应和道:“马上就好了。”光是这样的“你问我答”每天都要说上无数遍,有时候顾客太多,董红姣来不及清点包子馒头的个数,朱小华就会抽空来看看缺什么就补什么。由于长时间睡眠不足,使得夫妻俩倍感疲惫。去年的一天,董红姣感觉身体不适,实在是不能坚持招呼顾客,朱小华二话不说承担起了卖和做的双重责任。现在回想起来那几天他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挺过来的,还要照顾生病的妻子,端水送饭,忙里忙外。而在一旁的董红姣有点不好意思但又不失幽默地“辩解”道:“那是给你一个表现的机会,不然你都不知道其实我也很辛苦的。”说完,两人都忍不住笑出声来。
经历了11个与面粉“打交道”的年头,当初的那个帅小伙和小媳妇如今头上已多了几根银丝,但感情还是那么的甜蜜,二人的言语中流露出了满满的温情。
这些年,朱小华夫妇已融入了这个小城,“嫂子,买菜呀,今天还是要两斤馒头吗?”董红姣笑盈盈地问道。对每一位路过小店的人,董红姣都是笑脸相迎,那一句句问候就像是拉家常似的,听起来是那么的熟悉和亲切。有时候碰上老人家或者小朋友来买包子或馒头,她就会顺手多给一两个馒头,馒头从夹子里“一跃”进了塑料袋,逗得小朋友高兴得“蹦”得老高,老人则是笑笑,很不好意思地说声“谢谢”。
为了让人们吃到优质的包子馒头,朱小华在面粉的进货上严格把关,差的面粉绝对不用。“都是在口碑好的商家那里进的货,都是优质的面粉,用手摸就知道好不好了。”朱小华很自信地说。有了优质的面粉做保障,加上之前在武汉做包子的经验,一分钟做七八个包子根本不在话下。“包子馅都是现做现卖的,就图个新鲜。”虽然这样会很费时,但只要能给顾客带来美味的包子,再辛苦都值得。市民李大妈每天都会来这里给家人买包子,“几年了,都习惯了吃他家的包子馒头,口感不错,每次都买七八块钱的。”在记者采访的间歇,来了二十几个前来买包子馒头的顾客,“我要一斤馒头”、“我要两个豆沙包和四个水晶包”、“五个花卷三个馒头分开装”......“大家都别急,一个个来,都会有的。”董红姣忙着安慰焦急的顾客,半天下来连坐一会的功夫都没有。而最让人意外的是,董红姣竟然能说一口流利的西林话,纯正且不带湖北口音。“说不清楚什么时候会讲的,可能是听多了就会讲吧!”朱小华从厨房里端出一笼馒头乐呵呵地说。
新闻推荐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5月27日晚,西林县直机关幼儿园在该县句町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了童心童趣“庆六一”文艺晚会。孩子们精彩的表演,吸引了1000多位家长和群众前来...
西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