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周顺彬 本报记者 周仕兴
“为了当好支书,我学会了讲普通话、桂柳话、客家话和苗话……”谈到与村里的壮、汉、苗等各族群众在沟通中推动新农村建设工程,壮族党支部书记张福星一脸自豪。无论是在他所在的西林县八达镇土黄村,还是在西林县的其他7个乡镇,要想当好一名干部,要想完成好工作,掌握各民族语言成了他们的“必修课”。
这只是西林县享受自治县待遇的一个写照。2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西林县委、县政府却通过运用享受自治县待遇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带领各民族依托丰富的山地资源,让各族群众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质量有了质的飞跃。
西林县地处广西版图的“尾巴”上,人称“省尾”,行政管辖区域狭长,“哑铃型”的地域使得与云南、贵州等省份接界线漫长。但这里的发展却不甘落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相邻外省周边群众与西林的乡亲们互通有无,有力促进了西林经济的发展。如今已形成竞争力的“西林沙糖桔”品牌,已被云南和贵州市场所接受和容纳,每到收获季节,云贵的大批汉族商人就蜂拥到西林县的壮村苗寨,以每公斤2.5元至3元的价格收购产自西林的9万多吨优质沙糖桔,销往昆明、贵阳、哈尔滨、上海等水果市场。
“各民族共同享受各级党委和政府制定的惠民政策,在摆脱贫困、发展经济的征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一碗水端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西林县委书记黄建南说道。 (下转第五版)
(上接第一版)20年过去了,本文开头提到村支书张福星也已建了两幢楼房。建筑从用驮娘江里的河沙作为建筑材料,发展到用上不含泥沙的石山机制沙石,当然造价也从1996年建80平方米“河沙楼”的6万元增至2009年建“机沙楼”的30万元。采访中,他毫无保密地将建占地160平方米新房的资金来源和记者交了底:政府10多年前号召种植的杉木卖得5万元,听县委、县政府号召种沙糖桔卖果得了12万元……
在如今的西林乡村,兴建多层楼房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在壮族村落新丰屯,在苗家山寨新民屯,在瑶族聚居地者怀屯,在彝家古寨马白屯,在汉族自然屯新寨……这些数不胜数的山寨,在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指引下,白墙灰瓦已成为云贵高原东端山林间一道道和谐的风景。在西林县统计部门,记者发现,经过自治区、市、县三级党政部门的同心照顾,仅以去年为例,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09元,比1992年的474元增长7.4倍,这在20年前是不敢想象的。
“要想获得长久的富裕,必须有各族群众自己的人才。”说到培养各个民族人才,西林县县长黄林如是说。如今的西林,民族干部的培养,完全是“从娃娃抓起”—— 全县幼儿园从20年前的14所发展到34所,幼儿入园(班)率达75%,有效解决了儿童入园难的困难。义务教育阶段,更是投入巨资创办西林民族初级中学和在各中小学开设民族班,全面实施“校安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确保各族学生的求学环境和身体发育需要。其中,仅营养改善中央补助资金就惠及108所学校(教学点)的1.7万名学生。而为解决教师“无房可住”之忧,还投入1851.24万元,建设了352套教师周转房。同时,还投入1050万元,建设88套教师经济适用住房……这对于财政收入刚过亿元的西林县来说,确实不易。
20年不算长,但在各民族休戚与共、和睦相处的时光里,西林人创造了众多的辉煌:2011年全县GDP达到13.5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1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9元。2008年被评为“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县”,2011年荣获“中国沙糖桔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等荣誉称号,2012年入选“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
“省尾”西林,正在各民族的携手下,抒写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灿烂篇章。
西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林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