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赶集(资料图)
□黄志伟 王思林
在西林县马蚌乡马蚌村坡卡屯的东南面有一道山梁,由西向东绵延一千多米。山的脊梁上以及左右两侧,均坐落着许多大小不一的、像屋基一样的平地。这些平地,大的有两三百平方米,小的有一百平方米,坐落在山脊上,大多数坐西朝东。坐落在山脊左侧的,大多数坐南朝北;坐落在右侧的,大多数坐北朝南。这些坐向不一的平地,给人以参差的美。山脊的背面紧靠大山,东面与马蚌开发区遥遥相望,北面和马蚌村坡卡屯相对。当地人把这个地方叫做“龙街堡”。
“龙街堡”,在常人看来,只是一道普通的山梁。在不同的季节里生长着相应的农作物。怎么会和“街”沾上边呢? 据当地老人讲,这个地方不但和“街”字沾上边,而且和“街”的关系非常密切。它曾见证过一段繁华和富庶的历史。
当时,这一带人赶街,是按十二地支的“辰”、“子”、“午”来赶的。再以十二生肖里的“龙”、“马”、“鼠”这三天作为街天,周而复始。逢“辰”的那一天,就在当地人称之“龙街堡”的地方赶集;逢“午”的那一天,就在当地人称之为“马街坪”的地方赶集;逢“子”的那一天,就在当地人称之为“鼠街坳”的赶集。从辰日到午日,中间只隔一天;从午日到子日,中间隔五天;从子日到辰日,中间隔三天。每九天就赶三次集,平均三天就赶一次集。
“马街坪”,位于原马蚌乡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前一块宽阔的平地上;“鼠街坳”位于马蚌乡中心小学驻地。
曾几何时,佛教从外地传到这一带,有人在“龙街堡”背面的小山上修建了一座寺庙。庙宇虽然不大,但此后,前来许愿还愿的善男信女你来我往,一拨接着一拨,络绎不绝。
“龙街堡”的集市比“马街坪”和“鼠街坳”都要繁华。当时,街上本来就人口众多,住户密集。现在看到那些一块块坐向不一的平地就是当时居住在这里的人的屋基。如果用宋代著名词人柳永的词《八声甘州》里的“参差十万人家”来形容当时的“龙街堡”,那是恰当不过了。要是碰到下雨天,或是炎热的夏天;不管雨下得多大,太阳多么炙热,沿着现在的马蚌桥往“龙街堡”走,一直走到老王坡屯(马蚌乡的一个自然屯),人们根本用不着携带雨具或遮阳伞, 只需躲在人家的屋檐下,身上就不会被雨水淋湿,也不会被烈日暴晒。
到赶“龙街堡”集的这一天,从巳时初到申时末,从山脚到山顶,赶集的人熙熙攘攘。过道两旁,摊子一个接着一个,整整齐齐地从山脚摆到山顶。摊子上的商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商贩们的叫卖之声、赶集人的闲谈之声、买东西人的讨价还价之声不绝于耳,这些声音相互混杂,似乎在为“龙街堡”的繁华喝彩。
夜幕降临了,“龙街堡”的整个山梁,更是别具一格,到处灯光相映,细乐声喧。远远望去,那人家窗户上透出的点点亮光和天上的星星遥相辉映,让人分不清这到底是天上还是人间……
常言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不知从何时起,“龙街堡”在不知不觉间由盛转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随着这个地方的衰败与萧条而往外地迁徙,各奔东西了。
当年这里的繁华,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只留在当地老人们的记忆中,成为他们茶余饭后闲聊的话题。后来这里长满野草、荆棘、大树。再后来,又经过这里的人开荒种植,春耕夏耘,这个地方又变成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用地。几年前,这个地方修建了变电站,为马蚌乡的千家万户送去了光明。
新闻推荐
9月11日,由西林县宣传、安监、工商、市政、环保等16个单位40多名工作人员组成的督查组,到该县第二开发区重拳出击整治“五乱”(即摊点乱摆、车辆乱停、垃圾乱扔、广告乱贴、工...
西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