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 强 本报通讯员 李红军 本报实习生 文白毅
2月14日,腊月廿六,田阳县田州镇双达移民新村。村民们欢聚一堂,觥筹交错。
“记者同志,一起过来喝两杯,大家高兴着呢!”刚入夜,67岁的老支书覃志明已微醺。
坐在主位的他,笑容一直没停。15年间,这个生态移民村的老支书圆了两个梦。
“九分石头一分土”是田阳县坡洪镇双达村的真实写照。村民靠种玉米为生,而玉米产量往往不够1年的口粮。
“得把大家伙带出去!”2000年,覃志明担任双达村党支书,做起了第一个梦——发动村民外出致富。
他首先发动有冒险精神的年轻人,帮助他们在田州、头塘、百育、四塘等条件较好的乡镇承包土地种植玉米、甘蔗、木薯、芒果等,再通过他们带动更多的群众外出创业。
“我到百育镇新民村承包了20亩地种植甘蔗,收入比以前高多了!”南宁屯村民罗建香说。
在覃志明的帮助下,村民们有的承包土地搞种植,有的外出务工或做生意。渐渐地,村里95%的村民都走出了村子,也走出了致富的路子。
但不久大家又有了新的困惑。村民黄全勇在县城务工多年,买房不现实,而租房开支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类似这样的情况,在双达村很普遍。
“能在县城旁边安个家该多好啊!”覃志明又做起了第二个梦。
2012年,田阳县被列入“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按照新一轮扶贫开发规划,双达村将实施生态移民,整村搬迁至县城周边。
覃志明难掩内心的激动,与村里骨干代表一起,多方奔走协调安置用地事宜。在县里的支持下,最终在距离县城只有5公里的田州镇凤马村落实了58亩安置用地,能让308户村民在这里盖房。目前,通过财政补贴和自筹资金,已有250余户完成主体施工,大部分群众都能在新居过年。
大家都移出来了,村里的地怎么办?覃志明告诉记者,按照生态移民政策,村民原有土地经营权不变。目前在县里扶贫部门的帮助下,村里原来种植玉米的土地开始退耕还林,种植红肉蜜柚。待挂果后,将通过土地流转实施产业化经营。
“到那时,村里生态环境肯定变好,大家还能挣更多钱!”老支书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新闻推荐
兰小框陆杰农碧欣农村幅员辽阔,垃圾清运和卫生保洁一直是老大难问题。自2013年清洁乡村活动启动后,河池市金城江区九圩镇以拉平村、山脚村、三旺社区为试点,通过“垃圾清运市场化+卫生保洁专人化”...
田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田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