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新闻 靖西新闻 田阳新闻 田东新闻 平果新闻 德保新闻 那坡新闻 凌云新闻 乐业新闻 田林新闻 西林新闻 隆林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百色市 > 田阳新闻 > 正文

三坡麦秆花篮: 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珍珠 □本报记者 陶新妮 文/图

来源:百色早报 2014-09-29 03:31   https://www.yybnet.net/

三坡麦秆花篮“花篮姑娘”正在制作麦秆花篮。  

位于田阳县巴别乡东南部的三坡村,原名三老坡村。三老坡街圩年代久远,开圩于明代洪武年间,曾是田阳与德保交界处最繁华的集市之一,远近闻名。三坡一直被称为“行幕”(壮语),意为人流很多的街圩。

早在四百多年前,三坡街头就有编织麦秆花篮的习俗,20世纪70年代,三坡的麦秆花篮曾被作为外贸出口工艺品远销。麦秆花篮——这种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品闻名一时。

家家户户编花篮

对现年62岁的三坡村村民梁秀群来说,麦秆花篮陪伴着她走过了大半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三坡菜市场边的一座民宅内,梁秀群一面编织着花篮底座,一面介绍起麦秆花篮:“我们三坡村有个传统,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早上,大人就为小孩准备花篮和食物。中午,孩子们拿着装有鸡蛋、鸡腿、牛角粽和糯米饭的花篮到野外游山玩水。等到大家玩累了,就聚到村里地下水出水的地方,把食物掏出来放到地上祭祀屈原,请屈原保佑自己健康平安,然后再坐下来互相分享食物。”

梁秀群回忆,从她记事起,三坡街上家家户户都种植小麦,人人都会制作花篮。“每年三四月收割小麦以后,长辈们就精心挑选优质的麦秆留着。晚上吃完饭就坐在家门口,几家人聚在一起聊天编花篮,到端午节刚好完工,就可以让自己的小孩拿着花篮出去玩耍了。”就在这样代代相传的花篮文化影响下,梁秀群从十岁起就向母亲学习编花篮,到她已经是第四代。

闻名县城的“花篮姑娘”

1972年的端午节对三坡村而言意义非凡。田阳县外贸局的工作人员来到村里,被村民家中工艺精致的麦秆花篮所吸引,决定尝试将三坡麦秆花篮进行外销。于是,外贸局召集了村里9名心灵手巧的年轻女孩到县城,为她们提供原材料和场地,让女孩们编花篮外销。当年17岁的梁秀群也成为了这批姑娘中最年轻的一员。

三坡姑娘们的出现,在田阳县城引起了一股不小的轰动。每次她们走在田州街头,都会被热情地称为“花篮姑娘”。这样美丽的称呼让姑娘们倍感自豪。

进城编织麦秆花篮的日子让梁秀群终身难忘,“我们不但团结,而且分工明确,从底座、绣工、提手都进行了一一分工,每个花篮的工期从一星期缩短到一天。”

麦秆花篮一夜成名

随着订单接连不断地涌来,田阳县外贸局又将三坡麦秆花篮带到了南宁进行推广。随后,三坡麦秆花篮被送到了北京参加展览,收获了诸多肯定。在一次外交访问中,外交部更将三坡麦秆花篮作为外交礼品,赠送给了来华访问的外国友人,三坡村的麦秆花篮一夜成名。

款式新颖、制作精美的三坡麦秆花篮获得了国内外的一致认可。英国、法国等国家纷纷发来订单,订购花篮。更出现了参加展览后,苏联人用一台汽车换取27个花篮的故事。

据了解,三坡的麦秆花篮经过沸水浸泡后,结实耐用,容易保存,在干燥阴凉环境下可以存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都完好无损。如今,三坡村村部内,仍保存着一棕一粉两只花篮:棕色的花篮制作于20世纪40年代,粉色花篮制作于20世纪80年代,两只花篮至今仍然非常结实,使用起来与新的无异。

被遗忘的麦秆花篮

受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等多种因素影响,三坡村的手工制作曾一度萧条,大量的技术人员外出谋生,麦秆花篮传承人严重流失。村文书罗学忠说,“我们村里的主要劳动收入就是外出打工,在家的都是中老年人了。”

不仅缺少传承人,梁秀群表示,连花篮制作材料都变得难寻:“以前编花篮从来不缺麦杆,但现在村里人都出去打工了,种地的人少了,种小麦的更少,我们要做花篮还要到别的村花钱买麦秆。”

麦秆花篮,渐渐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编一个花篮要花一个星期时间,很多人都觉得做花篮浪费时间,不得钱,所以不愿做。”透过老花镜片,梁秀群拿起麦秆,叹着气说。

对三坡村许多“80后”、“90后”年轻人而言,麦秆花篮也已经日益陌生。回忆自己的童年,22岁的村民王强表示,“我就记得有拿花篮这么一回事,但感情不深,我的童年基本都被小霸王学习机取代了。”据王强介绍,自其奶奶过世后家中已经没人会编麦秆花篮,而他童年使用过的麦秆花篮成了小侄子储存玩具的工具,不再被带出门游玩。

随着时间的流逝,三坡麦秆花篮文化在王强这一代年轻人心中的印象渐渐被冲淡。

“要把编花篮手艺传下去”

时至今日,“花篮姑娘”们已经日渐老去,仅有四位老人在世,而这四位老人,就成了延续三坡麦秆花篮文化的主力。

因为三位儿女全都外出工作并定居,为了照顾孙子,梁秀群不得不在百色、南宁、田阳几处奔波,舍不得麦秆花篮的她甚至还会将麦秆带到百色编花篮。每年梁秀群都要制作数十个麦秆花篮,而这些花篮全都供不应求,还没做出来就被订购一空。梁秀群就这样坚持着编制花篮,一头青丝变成了白发,一做就是几十年。

虽然做花篮的人不多,但是在村里还是不乏对编花篮感兴趣的村民,这又给了梁秀群很大的希望。梁秀群说,“现在街上还有十个左右会编花篮的人,也还有一些人会简单的工艺,只要他们愿意学,麦秆花篮就可以一直传下去。”

和梁秀群一起努力的,还有同为“花篮姑娘”的72岁村民赵奇线。“麦秆花篮是我们长辈对下一代的关心。”赵奇线说,“我从小用花篮,10岁就做花篮,60多年来我年年做给小孩。现在我已经老了,眼睛看不清了。但我还是经常研究怎么把花篮做得更好,总想着要把编花篮的手艺传下去。”

近年来,三坡村和“花篮姑娘”对麦秆花篮文化的保护也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注,三坡麦秆花篮得以渐渐恢复并在制作技艺上不断创新。彩纸装饰被绣线取代,花篮可根据所需编织出缕空、麻花等多种变化图案,里外两层是交织麦秆,中间夹着五颜六色的绸花,篮正面绣上各种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图案,篮盖内侧绣上“福”、“寿”、“祥”等字样,篮底基座用麦秆在竹藤上编织成棱形、锥形、麻花形等各种形状。过技术改良更新设计,三坡麦秆花篮还先后被开发出三坡花篮、草帽、笔筒等麦编系列产品。

麦秆花篮系列产品也被列为百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传承,并先后荣获广西第二届旅游商品大赛银奖、第六届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大赛铜奖。

今年8月,在三坡村村部,由梁秀群主讲的花篮培训班开班了。30多名学员报名培训,其中除了本村村民,慕名来学的邻村村民就占了半数。同时,村委也呼吁村民留住麦秆,进行统一收购,并将做好的花篮进行保存和销售。

“10天的培训课共做出了20多个花篮,大部分人都已学会了花篮的简单做法。”梁秀群开心地说,“麦秆花篮终于有了传下去的希望,也许没多久,我们又可以给北京送花篮了!”

新闻推荐

雨中游园乐悠悠□本报记者 喻武强 文/图

周先生将园博园风景拍下来,想回去跟家人一起分享  绿树清水映成趣,雨中游园乐悠悠。昨日上午,园博会开...

田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田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三坡麦秆花篮: 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珍珠 □本报记者 陶新妮 文/图)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