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的家门前写着“千年不见记者来”几个大字
《百色早报》5岁了,我在她快要满周岁的时候加入到她的团队,算起来我的记者生涯已满4个年头。4年来,采访、写稿、编辑成为工作和生活的常态,在这看似波澜不惊的常态中,我也参加过不少重要节日和重大活动的采访,但最难忘的采访经历,却都不在这些重要节日和重大活动中,最最难忘的采访经历都在基层,在每一次的行走中,接触到的那些人和事。
印象最深刻的是2011年8月的一次采访。
2011年8月,我到田东县思林镇定阳村龙淋屯采访,龙淋屯是一个“三不通”的村子,不通路,不通水,不通电。这一次采访与以往的采访不同,没能驱车前往,是步行。在村干和当时田东县委宣传部一位干事的陪同下,我们徒步两个多小时来到目的地。
到了龙淋屯才发现,这是一个满眼荒芜的村子,当时村子几乎搬空,只留下4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留守。来到村民韦廷录老人的家门前,“千年不见记者来”几个大字刺痛了我的眼睛。老人双眼含泪,口中呢喃:“记者同志终于来了,我们村有希望了。”老人仿佛抓到了救命稻草一般,紧握着我的手久久不放。
由于环境恶劣,条件艰苦,村民们几乎全部都举家外迁,但在外打拼的艰苦和辛酸,又让他们对回家有着无限的期望。而留守的老人,晚景也透着凄凉,因为平时陪伴他们的只有几头老黄牛,几只狗和昏黄的煤油灯。
这是我第一次徒步采访,也是第一次深入到这么贫瘠的山村采访,它带给我的触动很大。在回来的路上,老人殷切的期盼话语一直回荡耳畔,村人“靠天吃饭”的艰辛和他们对脱贫致富的期望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这样的基层采访经历还有很多很多,每一次面对受访者期盼的眼神,我都感觉自己责任重大,虽然我的报道不一定能让他们得到实际的帮助。但每一次,我都抱着拳拳之心,希望报道能够引起一些反响。值得高兴的是,一些报道确实得到了一些回应。如龙淋屯的道路后来开通,村子告别了“三不通”的历史,很多村民返乡“安家”了;一些受访者的合理诉求,得到了公正对待,等等。
人都说记者是无冕之王,是新闻事件的发现者、传播者。但就我个人的采访经历而言,站在新时代的土地上,作为一名记者,我时刻鼓励自己做一个贫困疾苦的掘墓者。但愿那些在艰苦条件和环境下努力生活着的善良的人们终有一天不再受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告别苦难。
新闻推荐
王志师在他承包的河面上管护放养的鸭子 江城,可以说无江不城。在田东县江城镇所辖的8个行政村中,古...
田东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田东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