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的圩场,地处平果县海城乡那海街,过去在当地算是一个“中心集市”。海城乡往东是旧城镇,往南是太平镇,往西北是同老乡,道路距离皆为26公里,可谓是“得天独厚”。百年前开圩以来,那海街圩场均三天一圩日,周而复始,延续至今。一到圩日,本乡的、近邻乡镇的人们便会纷至沓来,有做买卖的、赶热闹的,也不乏游手好闲者。
来赶圩的客商中,同老乡的卖牲口,旧城镇的卖日杂生活用品,太平镇的卖土特产山货,隔壁田东县近邻乡镇的生意人也会来。这一带畜牧业发达,圩场设牲畜交易处,商贩们赶着牛或马匹来交易赚差价。来赶圩的人大多是农民,要认清他们,一是听口音,二是看穿着装束,山里人口音重,衣服上会有尘土。外地人一口方言,讲究打扮,像出门做客。当时,我为了给自己撑面子,每逢圩日必换新衣服,哪天是圩日,看了我的穿着即一目了然。
外地人很精明,他们见世面多,顾全自身形象,从容不迫,是生意场面上的人。他们卖必需品,吸引本地人光顾他们的货摊。当地人喜欢跟山里人交易,山里人不善于讨价还价,磨蹭一阵子,该买该卖的东西就成交了。散圩的时候,在街上溜达的,或者在酒馆、临街铺子喝酒、聚餐的,大多是山里人。有的人甚至有事没事也来赶一趟圩,图的只是来圩场“潇洒走一回”,到路边店炒两个小菜,搭上半斤酒,酒足饭饱后,似醉非醉地踏上回家路。
老家这个圩场,在过去,供销社占了半条街,圩场上最好的房子是供销社的。供销社安装玻璃柜台,不外乎卖五金农具、糖果饼干、食盐煤油、布匹成衣等。那时候,打煤油要油票,扯布要布票,买糖要糖票,买衣车、单车不但是“一票难求”,还得“走后门”才能买到。尽管如此,进出供销社的人特别多。柜台里面的售货员,只认钱票不认人。如果有人能从供销社不用票不排队买出半斤糖来,估计此人有哪门子关系。
做生意有门道,于是,圩场里中人应运而生。圩场里的中人,是做过生意的老把式。他们年纪大了,“退而不休”。口碑好,做人实诚,才能做圩场的中人,主持公道。他们做过生意,懂得市场行情,买卖双方讨价还价,总有一点差强人意,他们就会把买卖双方拉到一起,谈自己的估价,然后双方都让一点,把买卖做成。圩场是个赚钱的地方,对于赶圩的人,是个交易的地方,也是梦想萌动的地方。随着时代的进步,40年之后,圩场变了。
改革开放以后,老家的圩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家与周边的乡镇通达了3条柏油公路,国家盖了几千平方米的圩亭,往昔的“三天一圩日”变成“天天是圩日”。随着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圩场上出现了湖南人的“家电城”、福建人的“包子店”、广东人的建材市场……外地客商、乡供销社、当地老板开办的商店挤满圩场;一个常住人口不到3万人的小乡,竟然有3家购物超市,超市里,城里有的商品一样不少,来赶圩的人随心所欲购物。
如今的圩场里,赶圩的人们交流的语言,南腔北调的都有,最通用的还是普通话,付款方式多用“微信”“支付宝”。赶圩的人们衣着整洁,礼貌端庄,让你分不清谁是城里人,谁是山里人,谁是外地人,谁是本地人。圩场里还有几家电商网点,如今的粮食、牛马猪羊、蔬菜水果等大宗、地方特色商品,通过物流、电商,畅通无阻地经过“绿色通道”销往国内外市场;人们也可以动动电脑鼠标,足不出户就买到所需的商品。
如今的赶圩人,不仅仅是为了买进卖出做生意,更不是为了来赶圩填饱肚子喝小酒。他们中有很多人是为了探听市场信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该种什么,该养什么,难怪在老家出现了很多种植场、养殖场、农业合作社。原来的那些圩场里的中人,摇身一变,变成了为买卖双方牵线搭桥,促成商品交易的“经纪人”,他们把家乡的农产品推销出去,把外地的商品引进来。他们依法经营,诚实守信,成为乡村振兴、农村商品市场的推手。
老圩场的变迁,折射出改革开放以后,家乡农村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老百姓从温饱到富裕,物资从凭票供应到随意购买,从排队购物到网络消费,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展望未来,凭借家乡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空间将更加广阔,潜力将更加巨大。只要准确把握发展机遇,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积极稳妥促发展,未来的老家圩场将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
老家的圩场其实就是家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我相信,家乡的明天会更好!
新闻推荐
本报平果讯近日,平果县小学联片数学学科教研活动在平果县第五小学本部四楼多媒体教室举行。平果县教研室领导陈彩玲、...
平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