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佳华在工作中。(潘佳华供图)
平果县太平镇壮烈村距离平果县城32公里,全村20个自然屯共有1026户4224人。原先,该村主要种植甘蔗、玉米,每亩地年收入不足1000元。近年来,该村涌现出一批返乡创业青年,他们带动群众种植沙糖桔、火龙果、大青枣等,为群众架起了一座从贫困通往致富的桥梁。
壮烈村沙糖桔种植基地负责人潘佳华便是这些返乡创业青年的典型代表,他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坚定决心返乡创业。在他的带领下,如今壮烈村的沙糖桔种植规模达到了1462亩,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甜蜜产业。
“第一桶金”让他坚定创业信心
2009年,学习美术教育专业的潘佳华从湖南衡阳师范学院毕业。走出大学校门后,他曾在衡阳当了一年的高中老师。由于深厚的家乡情结,潘佳华随后还是决定回到广西工作。就在返乡期间,他在阳朔旅游景点周边发现,有人在T恤上画人头像,再将T恤卖出。学习美术的他顿时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细节,经询问得知,这些T恤每件进货价为10元左右,但一旦画上图案,价格就能涨到七八十元甚至上百元。对他来说,画画本身就是科班出身,于是他便决定自己尝试。从2011年到2014年,潘佳华在桂林阳朔、云南大理、丽江等景点开设了自己的“T恤加工”店,在这期间,他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这几年的创业经历也让潘佳华坚定了创业信心,尽管家里一直希望潘佳华能找一个稳定的工作,但他有自己的想法。
让沙糖桔变成“摇钱树”
2014年,潘佳华重新作出选择。他的岳父在桂林种植沙糖桔给了他一些灵感。当时,桂林阳朔的沙糖桔亩产最高有差不多一万斤,按市场价计算,除去成本,每亩沙糖桔年纯收入差不多有8000元。看到了种植沙糖桔的前景,潘佳华决定回家乡平果种植沙糖桔。这一想法得到了岳父的支持。
起初,由于资金不足,要想大规模种植沙糖桔压力不小。后来在共青团平果县委员会、平果农合行“助青贷”及亲朋好友的大力扶持下,潘佳华终于弥补了剩下的资金缺口。2015年年初,潘佳华利用流转来的土地,种下了510亩的沙糖桔。
然而,起步过程的困难远超潘佳华的预料。2015年上半年,由于遭受严重干旱,当时灌溉用的水渠还没铺设好,只能用人工挑水的方式给果苗浇水,由于种植规模较大,工人们有的时候需要忙碌到凌晨才能完成浇水工作。2015年下半年,又遭遇了一场倾盆大雨,造成积水,果园被淹了十多天,约60亩沙糖桔泡在水里死掉了。2016年年初,果园里所有沙糖桔树苗都像筷子一样,一片叶子都没有。那段时间是潘佳华最艰难的时期,他说:“当时很多人都觉得我失败了,父母也因为我一直没有稳定工作对我感到失望,那段时间我压力真的非常大。”
但是潘佳华并没有放弃。随着2016年雨季的到来,雨水慢慢增多,所有的沙糖桔慢慢有了起色,原本以为已经死掉的树苗渐渐焕发生机,潘佳华终于熬了过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潘佳华的果园首次挂果,他坚持走高端市场,在施肥、用药等流程均采用标准化管理,沙糖桔平均亩产达到了8000斤。2018年,他通过外出学习取经,建起了沙糖桔加工厂,将沙糖桔进行清洗、打蜡、分级、包装等处理。他还找来了南宁、湖南、广东、江西、云南、河南等地的果商,去年他共卖出了280万斤沙糖桔。
要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
在自己致富的同时,潘佳华没有忘记村里的乡亲们。2015年开始,受到潘佳华的影响,壮烈村的群众陆陆续续种上了沙糖桔,目前全村沙糖桔种植规模已达到1462亩。为了让全村的沙糖桔产业更好地发展,潘佳华牵头成立了一个合作社,并向群众传授沙糖桔的种植、管理技术,目前,整个壮烈村的沙糖桔品质都得到了提升,在市场上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除了带领群众发展沙糖桔产业,潘佳华还带动着36户贫困户。这些贫困户不仅跟着潘佳华种植沙糖桔,在工作量大时也会到沙糖桔基地务工。潘佳华告诉记者:“我们基地在剪苗和收果的时候,用工量很大,我们会优先安排贫困户到我们基地工作,每个小时10元,每天工作8个小时,例如在收果的时段,我们一天最多就请了420人。一般情况下,收果会持续两个月时间,这些贫困户到我们基地务工,每个月的收入都能有3000元左右。”对于种植沙糖桔的贫困户,潘佳华则会耐心地进行技术和管理上的指导。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去年的预算,沙糖桔亩产8000斤左右,即便市场价格有波动,也是很可观的收入,以前种植玉米和甘蔗,每亩地年收入不到1000元,种植沙糖桔,亩产就可达到6000元到7000元,去年一位贫困户种了4亩沙糖桔,年收入就有差不多3万元。”
一路走来,潘佳华也算经历了大风大浪,但他都坚持了下来。他说:“在最艰难的时候,我也没有想过放弃,因为壮烈村已经有很多群众跟我一起种植沙糖桔,我必须要有带头人的责任感,要让群众看到信心。现在我对于未来充满自信,预计到2021年,我们种植的沙糖桔将有希望发展到2500多亩,我也希望能带动更多人一起脱贫致富。”
平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