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月清笳,隐现山行,明暗灯影,水上人家。从一开始影片所展示的边城风光,犹如纸本水墨。沈从文原著的诗化语言,为这座边城增添了风韵和神秘之感,宁静而和谐的生活,朴质的民风,种种美好的景象使边城像世外桃源般存在。从这一方面来说,美,达到一定程度已经不真实了,为此,其可算作我欣赏电影时所感受到的跳脱感;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适时的背景音乐、种种意象烘托出的奇妙情境,又使人不由自主幻想自己身临其境,此乃观影时获得的代入感,况且,翠翠生活中的一系列变故,浓郁的地域特色,也无不体现电影的真实感。
总的来说,边城是一座让我感觉亦真亦幻的边城。听起来似乎十分矛盾,但矛盾之中,实则蕴含了完美的统一,鲜明的冲击对比以及有其所带来的延时效果值得关注。以下就翠翠的等待进行论述。
代入感的延时效果
无疑,代入感可使观众更好地融入电影中,与主人公共情,体会到翠翠独自等待的心境,但更重要的是代入感延长了翠翠的等待。
边城,是人间仙境。在陶潜的《桃花源记》中我们可知,桃花源中的人不知时代,可见人间仙境中是没有时间限度存在的。没有时间限度,意味着“永久”,这无形中将翠翠孤独的等待无限延长,而此刻观众正沉浸其中,自然也感觉不到时光流逝,便与翠翠共同沉浸于等待之中,中了作者的圈套。
跳脱感所带来的延时效果
对于跳脱感,在此做一个补充解释。我小时候不喜欢读童话,因为每次读完都会莫名生出一种压抑、孤独之感,于我而言,看童话就像在看一个透明盒子中发生的故事,并且,故事是周而复始的、轮回的、单调的。那么,自然也乏味,就像八音盒里只会转圈的小人,故事中的人物也每天上演一样的故事,麻木又死气沉沉。因而我很少读童话,并为这种奇特的感觉起了一个名字,叫做“水晶球效应”。
回归正题,影片中,爷爷和翠翠两人偏居于山前,大片的草地和不大的干栏式房屋形成鲜明的对比,隔着一条宽河,才可以到达对岸的镇子。几个场景组合起来,给人的感觉是“空”“静”“与世相隔”,由于这个缘故,我将这一隅安居与“水晶球效应”联系起来,那么翠翠在爷爷死后独自等待“二老”归来的孤独,生活的单调便生出了。因为空间的“空”和“与世隔绝”的孤独,守船生活的单调重复,使得翠翠的等待时间又再次被延长,不过这次是从心理上达到了延时的效果。
火石的碰撞
开头与结尾,相同的风景,相同的音乐,相同的人。由于剧情构造的丰满,使之给人的感觉全然不同,对前者,观众体会到的是闲适美好的生活;后者却将原本使人安心的“静”表达出了使人孤独、哀伤到“慌”的效果。这种“同”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冲击明显强烈,反差鲜明巨大。
不问归期的等待
电影的结尾是翠翠等待一个“可能会回来,可能不会回来”的人,无望及希望仍在冲突,但只要有一丝希望,翠翠便会一直等下去。只愿有望,不问归期。等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许摆渡人是要一生等待的,又或者船总是要到岸的。文章的最后,不由得提一下我很喜欢的一首李商隐的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指导教师:黎志新)
新闻推荐
@事件近日,网友“剑指苍穹”在网上晒出一份《百色市人民政府关于百色市城区禁止露天烧烤食品的通告》的红头文件,...
百色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百色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