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学习做麽乜。 小记者采访麽乜技艺传承人刘秀音。 小记者自己动手做麽乜。
说到端午节,除了赛龙舟,鹅城老一辈最惦念的就是制作一个精美的麽乜给自己的儿孙,希望他们平平安安。
6月16日上午,2018年百色右江端午龙舟文化节活动之一的百人麽乜手工艺展在市区三江口江滨公园举行,麽乜老手艺人们带来了自己亲手制作的麽乜手工艺品。来自百色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的学生参与了现场制作麽乜。此次活动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观看,有兴趣的也亲自上阵,拿起针线体验制作麽乜。《百色早报》小记者团的小记者们也参加了这项活动,小记者们现场采访了麽乜老手艺人、麽乜非遗传承人,并体验亲手制作麽乜。
精美麽乜引人关注
麽乜是百色特有的民间工艺品,寓意守护太阳、拥抱希望,其填充物为艾草等中药材料,有一定的安神、保健作用。2011年“右江麽乜”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令百色人民引以为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市面上的麽乜做工精美,拿着把玩十分赏心悦目,但它的由来却鲜为人知。相传古时候,天上掉下一颗龙珠,一位英勇的壮族勇士伯皇为了保卫家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吞下了龙珠。伯皇吞下龙珠的那天正值端午节,为纪念拯救苍生的壮族英雄伯皇,人们用布制成人抱龙珠造型的配饰物,祈求太阳、龙神保护他们世世代代平安吉祥。
随着时代的发展,旧时用于祛邪避灾的麽乜变身成了时尚的手工艺品,除了传统的香包外,小巧玲珑的麽乜耳环、麽乜手机饰佩、麽乜发簪、箱包挂件、手机座等产品应运而生。活动当天,各种各样的精美麽乜引起了市民们浓厚的兴趣,成了现场的抢手货。
早报小记者与麽乜首“触电”
“奶奶,您做麽乜多长时间了?”“一天能做几个麽乜?”“这个麽乜造型那么可爱,有什么寓意呢?”百人麽乜技艺展当天,《百色早报》小记者与麽乜民间手工艺人黄少芝、麽乜技艺传承人刘秀音来了一次零距离的接触,一双双小眼睛好奇地看着手工艺人缝制麽乜,一个个问题流露出他们对麽乜的喜爱。
在这之前,很多的小朋友对麽乜一无所知,即使见过,却叫不出名字,只是觉得造型好看,但是接触以后都觉得十分有意思。除了采访民间手工艺人,小记者们还亲自体验了麽乜的制作。在技艺体验展区,小记者们在大姐姐们的帮助下,一针一线缝制属于自己的麽乜。
制作麽乜是个需要细心和耐心的活,首先要在布面上剪裁出圆形和方形的面料,再将它们缝合,逢到一半时要慢慢把棉花、艾草等填充物填充进去,使其有立体感。最后把“人形”和“圆球”缝合,就成了勇士怀抱龙珠的造型。
虽然看着简单,但针脚要整齐确实需要下足功夫。“我还没体验够呢!”一名小记者说。尽管活动当天天气炎热,也没能抵挡住小记者们制作麽乜的热情。
传承麽乜技艺我们在行动
从过去到现在,右江麽乜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从被淡忘到受保护,其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麽乜手工艺人之一的麦琼方告诉记者,麽乜已经被列入非遗抢救项目名单,得到了上级政府的极大重视,未来麽乜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通过世代传承和演变,加上消费者的需要,现在的麽乜成为具有壮族历史文化内涵和保健作用的民俗工艺品,传递的是右江传统民间文化内涵。现在,人们在传统麽乜制作工艺的基础上,融入壮族蜡染、土布、壮锦、竹编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现代元素,使得这一工艺品得以长久地传承和延续。
“前不久,一些民间手工艺人到南宁研究学习扎染、刺绣等技艺,对麽乜制作的创新和传承很有好处。”麦琼方说,现在她的文化传承公司里从事麽乜制作的民间手工艺人有14人,年纪都为七八十岁。在活动当天,很多到场的手工艺人都已两鬓斑白,但展示起麽乜技艺却十分灵活。
对于麽乜技艺的传承,麦琼方表示很乐观。“我们在右江区拉域小学、百色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凌云中学等大中院校都上过课,指导孩子们制作麽乜,传承这项手工艺。百色学院的非遗班更是对麽乜十分重视,让麽乜技艺后继有人。”麦琼方说,作为非遗项目,麽乜是右江区的一种文化符号,而传承这个文化符号是每个手工艺人的责任,把手艺传承下去,让麽乜被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
新闻推荐
第一次见到《右江日报》那是很久以前了。当时我还在村子里念小学五年级。有一天放学之后砍柴赶牛回来便到小学去溜达...
百色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百色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