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色城,沿着江滨一路向北走,来到鹅江与澄碧河交汇处,这就是百色大码头,如今已是一座公园。置身其间,但见园内种有各种花草树木,设有供人们健身的场地,修建有供人们休憩的凉亭和石凳;江边砌有混凝土台阶,围以铁链护栏;新建的石牌坊上,镌刻着“大码头”三个繁体字。
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后不久,我离开家乡到鹅城求学,每到星期六的傍晚,总喜欢来到大码头走一走。看夕阳下远航归来停泊在码头边的货船,还有正在起航离岸的仙舟。人们在码头上上下下,有卸货的,有乘船的……码头一派繁忙和热闹的景象。
据《百色县志》记载:“澄碧河沿岸靠城一侧设有二码头、三码头、四码头、五码头、六码头等小型石板码头……作城镇居民挑水洗衣之用。”但唯独此处有不同寻常之处,那就是后来建起了客货简易码头。民间流传,以前这一带有一个寨子曰“博涩”。据光绪版《百色厅志》云:“百色初无官也,有之,自雍正巳酉年(1729年)始;百色初无城也,有之,自雍正庚戌年(1730年)始。”而百色古城形成,当然与这码头关系密切。有学者称,码头先于城市存在。诚哉!斯言。码头的出现,成了货物的集散地和人员往来的落脚点,其岸上自然形成集市,自然人口稠密,于是城市就发育形成。百色城的建立就缘于此。它的繁荣,应以粤商贡献为最。《百色厅志》载:“厢内多土著,厢外多客居,列肆连云……”“市廛商贾多粤东来。”“若城厢外,市肆喧阗,舟载马驮,百货云集,类皆来自粤东……”如今,在离大码头遗址不远处有一座古旧的建筑——红七军军部旧址(原粤东会馆)就是最好的证明。那是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一位叫梁煜的粤商集资兴建。据说其精美的花岗岩方形石柱是在广东打制,然后用船从广东沿珠江运抵大码头的。“一支各行工匠上落船脚工食共色纹银九百六十两。”这是道光年间《重新鼎建粤东会馆碑记》里的文字,极富粤语韵味,其“上落船”的地点,“舟载”停靠的地方,就是大码头。
自然,百色城清朝时期之所以繁荣,是因为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很重要。清朝时期,广西的食盐、日用杂货、粮食等货物主要经百色转运至云贵。据《清实录》记载:“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四月,两广总督李侍尧奏称:查粤西通常平等仓,现贮米共计一百七十万担有奇……自名水次至思恩府属之百色地方,用船装载;自百色起岸至滇省广南府属剥隘地方,雇夫挑运。”另据《清实录》记载:“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十一月初十户部议复:广西巡抚宋郡绥奏视,奉准部议,酌定采办铜船期限,自省城(注:指桂林)至梧州府,限十二日;梧州至百色限六十五日;百色至云南剥隘,限七日;剥隘至云南省城,限二十一日。领运铜斤,自百色至梧州府,限三十九日。”由此可见,百色城是集散和中转货物之地,是右江流域的商贸中心,且当时的水运管理亦已比较规范,连运输所需时日都能大致计算出来。难怪雍正年间时任云贵总督鄂尔泰称百色“人烟稠密,商贾辐揍,乃滇黔之门户。”码头建于何时?据《百色县志》记载:“港口辟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据此可知,这座码头建造的时间当先于港口,可见其历史的古老。
我在江边的台阶徘徊,想象大码头旧时的模样,青石板沿着岸边的斜坡砌成一级级向江边延伸,粗糙而简陋;它每天不停地送走一艘艘装满滇黔桂的桐油、茶油、青麻、八角、茴油等土特产货物的货船,又迎来一艘艘装满百货、五金、文具及棉纱等当地居民生活必需品的货船。这古老的码头,它见证了民国18年(1929年)10月22日那不寻常的日子。记得在红七军军部旧址(原粤东会馆)那里,我曾经看到“1929年百色旧城模型”。这个模型让我看到了百色在民国年间的历史风貌,更感受到革命先辈们创业的艰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模型提供的历史原貌显示,在大码头下面竖有一块小木牌,上书“1929年邓小平上岸码头”,含义深刻,意义重大。据史料记载:1929年10月14日早晨,邓小平率警卫部队和工作人员,指挥满载着军械物资的船队,溯右江驶往右江地区的百色城,张云逸等同志则率领广西警备第四大队和教导总队2000多人,从陆路掩护船队前进。10月22日,邓小平与张云逸率部队到达右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百色城。当年邓小平上岸的地方就是大码头,百色的历史亦因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沧海桑田,而江水依旧悠悠向东流去,那拍岸的水花似乎在向人们诉说昔日在大码头曾经发生的故事。
新闻推荐
一走进校园,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夹杂着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我要去拜访我的朋友们了。那棵高大的榕树,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榕树,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土地上站了几十年了...
百色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百色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