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徐顺东通讯员凌箐璐
近日,记者来到那坡县科冬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只见黄白相间的居民楼错落有致,悬挂在楼外的“安下心扎下根勤劳动早致富”红底黄字的条幅格外显眼。在一楼的那坡华伟服装有限公司的“就业扶贫车间”里,几十名工人正埋头在缝纫机前干活。
“我文化不高、年纪又大、也没技术,现在楼下打工,还包中晚餐,一个月有2000多元,很满足。”56岁的莫秀丽说起现在的工作,十分满意。她的老家在龙合镇德灵村德华屯,当地地处大石山区,缺水少粮,全家生活来源主要靠种植几亩玉米地,一年忙到头也只能勉强糊口。去年8月,她与村民易地搬迁过来,在政府的牵线搭桥下,学会了一门技术,实现了“楼上新家,楼下就业”目标。
来自百都乡芭蕉坪村王加屯的贫困户阮秀英对易地扶贫搬迁充满了感激之情。她老家的房子年久失修,搬迁后全家4口人分到一套约100平方米的新居。由于她不懂技术,扶贫车间特地给她安排了后勤部清洁工的岗位,使她能够在县城安稳下来。“之前担心找不到饭吃,现在送外孙上学后,我就去干活,天天有事做,不再有顾虑。”阮秀英说。
华伟服装公司总经理谢树雄介绍,该公司是广东一家外企投资管理的大型服装生产工厂,公司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设就业扶贫车间,主要面向贫困户招工,待遇从优,可提供涉及企业管理、生产加工、保安保洁等多个就业岗位。目前共有63名贫困户在车间工作,其中有2名残疾人,经过培训上岗后,熟练车衣工平均月工资3500元,后勤工平均月工资2000元。
这是该县因地制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破解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难题,让贫困群众实现楼上安居、楼下乐业,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生动写照。
该县移民局负责人杨正府介绍,在每个安置点,县里统一配套完善了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为了让搬迁对象搬得出,稳得住,县里还主动与用工企业对接,鼓励其吸纳搬迁贫困户就近就业,让搬迁贫困户通过稳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
同时,对于一些有能力有意愿自主创业的群众,县里出台各项创业优惠政策,鼓励扶贫搬迁对象通过开办个体餐馆、零售商店等,实现自主创业带动就业,从根本上解决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问题。
目前,该县引进首批入驻科冬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方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华伟服装有限公司、伟兴塑胶制品厂3家企业的扶贫车间共为300余名搬迁对象提供了工作岗位。
新闻推荐
通讯员凌箐璐本报记者徐顺东1月7日,那坡县人民医院病房走廊上,苗族女孩陶美丽拄着拐杖,小心翼翼地挪动步子,一旁的蒙华和主治...
那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那坡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