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梁 生
救助母女
一名年龄、身份、籍贯都无从查证的妇女,且带着9个月大的婴儿,语言不通而且情绪不定……让钦州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费尽了心。近半个月来,钦州市救助管理站对一对母女进行主动救助,最终,成功将这名越南籍妇女及其女儿一起护送回到了其丈夫身边。
救助流浪母女犯难
据介绍,5月16日下午,一辆班车途经钦南区尖山镇茅尾海高速公路收费站出口处时,随即将这名妇女和婴儿扔下车便扬长而去。钦州市公安局尖山派出所接警后,前往现场进行处理,由于语言不通,无法交流,无法核实该名妇女以及其女儿的真实身份,最后只能将其两人送到市救助站求助。
这对母女被送到市救助站后,工作人员发现,该名妇女皮肤黝黑,身体瘦小,全身脏兮兮,臭熏熏的,年龄在40岁左右。此外,婴儿的左颈部有个巨大的肿物。“女子一开口,叽里呱啦说一通,我们根本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虽然听不懂女子的方言,但对方思维正常,看得出是一个正常的女子。”市救助站相关工作人员如是说。由于语言不通,无法获悉该名妇女的身份信息,救助工作陷入重重困境。为此,工作人员只好先临时安置这对母女,期间为她们送上食物、尿不湿、衣服等,悉心照顾和安抚这对母女并安排工作人员帮助母女洗浴更衣。
主动伸出援手救助
由于其女儿的左颈部有个巨大的肿物,5月18日,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将这对母女送到定点医院进行检查救治。据介绍,其女儿9个月大,女儿左颈部有巨大肿瘤、病毒性皮炎等病症。
据了解,住院期间,由于语言沟通障碍,无法进行沟通,患儿母亲极度不配合治理,拒绝给其女儿输液或自行拔除针头。期间,这名女子情绪极不稳定,拒不配合治疗,多次擅自带其女儿离开,甚至跑到马路中强行拦车,扰乱交通秩序。
按照相关规定,一般正常情况下,受助时间不超过10天,逾期将终止救助。但市救助站出于人道主义对其主动救助。
网络联动寻找亲人
这对母女在住院期间,市救助站工作人员想方设法帮助母女寻亲。由于语言不通,市救助站工作人员通过女子的语言录音,向钦州学院外语系、钦州英华学院以及市外事办等寻求帮助,但均未能识别出女子的方言。
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只好使用“土办法”,通过手势比划和写地名让女子识别她“叽里呱啦”的方言,市救助站工作人员根据多年的从业经验,判断出女子的方言可能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有关。结果,当工作人员指着写有“云南”地名的字体时,女子眼睛竟直勾勾盯着。工作人员直觉意识到可能与云南地区有关。
于是,工作人员在一个广西救助微信群里发了一段该女子的语音录音,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得到隆林县救助站的回应,并能识别女子的方言是“白苗话”。通过多方联系,初步确认,女子可能来自云南省文山自治州富宁县田蓬镇山脚村。
彻夜护送安全返乡
尽管没有十足的把握,但只要有一线希望,市救助站工作人员都愿付诸行动。为了让这对母女能尽快回家,与家人团聚。5月27日晚上,市救助站工作人员连夜驱车护送这对母女回家,经过六七百公里的长途颠簸,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但是,当工作人员联系当地村干部对接有关事宜时,却发现距离女子的丈夫家还有二十多公里,即是在百色市那坡县百省乡弄苗村,正好位于两地交界一带。
当女子真正回到家时,脸上流露出喜悦的表情。看到妻子回家了,女子的丈夫双手合拢拜谢,对工作人员表示感谢。最后,双方做了相关交接的手续,救助工作到此圆满落幕。后经工作人员了解到,流浪女子是越南人,因被丈夫打骂而离家出走。
按照工作人员的话说,他们当晚已经踏进了“金三角”地区边界,现在回想起来还有些后怕,这也是他们工作中经历最惊险的一次。
新闻推荐
本报那坡讯 今年以来,那坡县严格落实注册资本认缴制、企业年报制、“先照后证”、“三证合一”等制度,坚决放宽企业名称登记和住所登记等市场准入条...
那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那坡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