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5图1图2图4图3图6图9图7图8图10图11
专家讲台
●罗安鹄(柳州市艺术品鉴赏学会会长,研究员)
南国今报“收藏课堂”今年7月21日登载了一件扁长石器,鉴赏现场的藏友戏称为“石扁担”(图1),长115cm,上端宽为10cm,下端宽略窄为7.5cm;上端厚约2cm,下端厚约3cm;整体扁平,但厚度有波动,这是因水平切割石材成板状时,由于手工和器材简陋,难以掌握平衡而出现波动所致。顶端呈微凹“~”形,下端有不严格平行的浅凹线三条,明显是人为切割而非岩裂或蚀变形成。据藏友说,石扁担出自来宾一带的红水河岸。
近日笔者还在柳州“自然居”藏友处见到几例类似图1的长扁形石器(图2、图3)。有的长40㎝多,有的仅长30㎝左右。刃端有的平头,有的呈浅弧形。
这种人为加工制作并打磨成形的扁长石器,是作什么用的呢?
首先,它不是新石器时代的研磨棒。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距今7445—7145年)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图4),其石磨棒(长58㎝)近圆柱体,中间稍细,两端略粗,便于把握。而如图1那样长而扁,是没法滚动研磨的。
其次,它非近古的石镇尺,石镇尺是在书画时镇纸用,一般长30㎝左右,呈规距的长方形(横截面多呈正方形),石质好,打磨光滑,有的浅刻或浮雕花纹。
我们试与玉璋比对一下。商代以前玉璋的基本形态是:扁平、狭长,有体和柄两部分,体和柄相接处带齿牙、顶端出刃,因此有学者也称其为“刀形端刃器”。经过漫长演进,细节发生多种变化,比如端刃部分就有平头、斜面、内凹、歧出的不同。所以端刃呈“~”的“石扁担”,虽与商代玉牙璋歧出的端刃有异,柄部浅刻三条线也与牙璋柄部的齿牙外貌不同,却不能据此武断地将之拒于类“璋形器”之外。
据古文献与金文所载,周代玉璋在多种礼仪场合是必备的礼器。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迄今周代考古材料中出土的玉器,真正能夠称作玉璋者所见甚少,而却大量出现“玉柄形器”(图5),这标志着旧式玉璋的衰落。是对礼制用玉的补充,也是逐步替代旧式玉璋的选择。这种平头(或浅弧头)、扁平、狭长的器形,与图1扁平狭长“石扁担”就极其相似了。学界普遍把今天人们所称呼的周代“玉柄形器”,认为就是文献和金文记载的“玉璋”,只不过是同名异形而已。这种在西周显赫一时的玉柄形器,到春秋时期忽然减少,战国以后则几乎不见了,这也许是东周“礼崩乐坏”的一种反映。
广西百色盆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革新桥遗址出土的“凹刃石凿”,(图6)有人认为“是一种木作工具”。据估算,若刃宽6㎝,则长约30㎝左右,符合古璋尺寸。如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发现的众多玉璋长度均超过30㎝,河南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玉璋长48.5㎝,最典型的要数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一件玉璋,尽管其两边有残缺,但仍然达到120㎝长(与“石扁担”长度相当),而最小的玉璋只有5㎝左右。可见玉璋的体量大小差别很大。
若把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玉璋(图7)、广西隆安大龙潭遗址出土的大石铲(图8)、广西百色革新桥遗址出土的“凹刃石凿”和广西那坡县感驮岩遗址出土的骨牙璋(图9)比对一下,,大石铲的柄部与玉璋相类,凹刃石凿的端刃与玉璋的端刃相似,这就透露出广西骆越时期“璋形器”不规整的多样性,这是因地域或族群的多元性与变异性而形成。
从上述的百色“凹刃石凿”、那坡“骨牙璋”及红水河“石扁担”虽形有变异,但与商周玉璋的端刃为平头、斜面、內凹、歧出及周代柄形器璋等变异情况相类,都在“璋形器”衍变的“异体范围”之中。
滇系青铜器上,有一组滇人的形象(图10),其中一人手握平头长扁形器,与今报所载“石扁担”几乎一样。另一人手执尖头扁长形器,对这件尖头扁长器的认识,我们参照一下广西桂林市甑皮岩遗址出土的一件“石矛”(图11),因暂无实测数据,只得据图比例估算,长宽之比为13:1,若宽为5㎝,则长为65㎝。不过从图看,下端似有残断,实际长度可能不止60多厘米。松碎易断的这么长的石条,若作兵器“矛”使用,还要绑上长长的木柄,试问,这能打仗吗?其实,这件尖头石“矛”与滇青铜器上人物所执尖头器极其一致,这就是“圭”。《说文》曰:“剡上为圭,半圭为璋”,即尖头者为圭,尖头削去一半呈斜边三角形者为璋。可以说,这是一幅古滇人执圭、璋祭祀的标准图。
图上的人取跪坐恣态,两眼平视,端庄肃穆,虔诚恭敬。跪坐战汉时称“跽坐”,先前是尚鬼的商代王侯贵族的坐姿,以后演变成一种供奉祖先、祭祀上天与神灵,以及接待宾客的礼仪,这在众多汉画像砖、画像石中均常见。滇人图的跪坐姿,显然是执圭、璋祭祀的隆重场面。所执圭、璋长度高过跪坐者头顶,至少足有1米多长,与“石扁坦”长度相当。
滇与骆越在地域上相邻,滇与越的族群间早就有着密切的联系。滇东黔西地区的新石器晚期文化和早期青铜文化里就有明显的早期百越文化的因素,如具有显著百越文化特征的大量有肩或有肩有段石锛和石斧在该区域早期文化中广泛出现,干栏式建筑遗存也是南方百越的特性之一。考古资料告诉我们,滇东黔西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居民最早是越人,该地区文化具有南方越人的诸多文化特征。进入青铜时代后,其与来自西北方向有氐羌文化因素的族群发生不同程度的交融,逐歩形成新的族群。
战国秦汉时期,越人仍然在云贵高原有着广泛的分布。百越系的“句町(百色、隆林、西林一带)”和“漏卧(黔桂交界的南盘江一带)”都有滇文化特征的器物出现,如三角援戈、石寨山型铜鼓、一字格曲刃铜剑、靴形钺、羊角钮钟等,可见滇与越文化联系以及族群交错杂居的广度与深度。因此,可以说“图10”滇系出土青铜器上执圭璋跼坐人物图,也是同时期骆越族人的风俗画图。“石扁担”就是骆越人祭祀用的“石柄型器”,即“石璋”。
滇人所执圭墇皆系石制,尖头圭没安木柄,整形一体使用;特别那件平头璋,器身浅弯翘曲、边缘和端刃皆无金属器的挺拔锋利感。而上述各件广西璋形器,除一件骨质,其余皆为石质。这是由于骆越及滇在秦汉以前基本还不能加工硬质的玉器,只能对石、骨、蚌等质地物质进行有效加工,玉材的稀有与加工手段的原始,大概就是迄今罕见骆越璋圭形玉器的原因。
商周玉璋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其中最重要的功能是王侯贵族作为礼器使用。也是祭祀四方的“六器”之一,即“青圭礼东方,赤璋礼南方”。亦用尺寸不同的玉璋来分别祭祀天地山川河流。迄今所见的骆越石“璋形器”多出于河谷或山麓,说明其是祭祀山川河流为其功能之首。
(本版均为资料图片,图6、图7、图8、图9、图11均采自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4月版《远古回眸》一书,图10采自科学出版社北京2014年3月版《滇东黔西青铜时代的居民》一书)
新闻推荐
日前,南宁市森林公安局五大队民警与南宁市公安局良庆分局在玉洞收费站开展联合执法活动时,查获非法运输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巨蜥29条(活体),抓获犯罪嫌疑人1名。当日,执法人员在对进入良庆区玉洞收...
那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那坡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