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章益展示书法写作
今年国庆长假,在人们纷纷外出游玩之时,他却独坐书房为慕名前来求字的人潜心创作,书房里堆满写好的作品。这个长假对他来说,最大的意义就是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书法创作中。他的作品曾入选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走进名家名作》、《中日书画交流精品展》、《中华书画宝典》等三十部作品集,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追捧,书法作品被多家博物馆和多位国际友人收藏,而他也因此被中央电视台等知名媒体专访。他就是现任东方书画院副院长、王羲之基金会会员的中国著名书法家李章益,百色籍著名书法家,百色第一个走出国门的书法家。2013年国庆假期,本报记者专访了这位久负盛誉的书法家,了解其人、其事、其作品。
“艺苑芝兰茂,书林翰墨香。”走进李章益的家,如同走进一片书海墨池。古朴的房屋,典雅端庄;屋内家具简单朴素,最耀眼的是墙上镌刻着他早年的书法作品;清风吹过,扑鼻而来尽是墨香,让人置身于艺术的世界里。李章益正是在这样一个在“墨池边成长、成功的人”,他的人生也如池中的墨,历久弥新,沉淀着自强不息的人生智慧。
结缘书法 父亲与他“约法三章”
1960年,李章益出生于那坡县乡村的一个农民家庭。解放前,父亲李丕俊是当地有名的私塾先生,写得一手好字。李章益9岁开始练笔,一笔一画都是在父亲严格要求下练习的。从上学第一天开始,父亲就与他“约法三章”:刻苦努力,学有所成,传承李氏家风。父亲对他要求极严,从小教育他一定要练好字,学好本领,先做人、后做事。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李章益每天晚上都要坚持临摹柳体20字。这让他从小就受到了书法艺术的熏陶,并从此与书法结缘。后来,因为家里穷,为了练字,父亲拿树皮、草根做成简单的纸。后来是四处搜寻旧报纸,并一纸三用:第一遍用铅笔临摹,第二遍用钢笔临摹,第三遍用毛笔临摹。这种临帖方法一直沿用到李章益高中毕业参加工作。
乡村学艺 崭露头角
“临摹得再好也希望有人指点一下”,当时,在父亲的严格要求和自己的刻苦努力下,虽然李章益的书法有了较大提高,但爱上书法一发不可收拾的他一直牢记父亲的叮嘱希望能把字写得更好,李章益萌生了拜师学艺的念头。而当时李章益所在的村里有位书画家叫蒙占修,是方圆几十里的名人。细心的父亲看出了李章益的心思并决定支持他。为了让孩子有出息,李章益的父母多次登门拜访蒙占修,每月还送10公斤米作为学费,恳请他收李章益为书童。获得蒙占修先生的答应后,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李章益每天放学后都要到先生家里一边帮其研墨、裁纸,一边在旁边细心观看先生写字。节假日期间,遇到先生外出写字作画,李章益还要帮他挑担子。这样的活儿,李章益坚持了两年,两年之后先生才开始教其写字。
平时,周围哪个村有红白喜事,蒙占修都要被请去写字作画。尤其是每年春节前夕,蒙占修手里的活儿更是干不完,而前来求对联的人仍是络绎不绝。见到这一情景,李章益就鼓起勇气,主动请求先生让他尝试写上几幅对联。那是李章益第一次在公众面前写字,先生虽然有些放心不下,但看到他那诚恳的眼神,也就点头同意了。“那时候可兴奋了,根本没有时间考虑写不好出丑的事情。”那时,李章益写的对联虽带几分稚气,但还是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这次的露脸,使得李章益的名声在当地渐渐传开了。后来,人们都知道蒙占修收了个好徒弟,者兰村有个了不起的小书法家。在人们的称赞声中,李章益对书法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超过父亲和先生!”
开栏语
百色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这片红色的热土曾孕育了无数仁人志士,他们成为百色的脊梁和百色各族人民的榜样。改革开放以来,百色大地“百花争艳”,各行各业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成功人士。为此,本报开设《与百色名人面对面》人物专访栏目,与在书法、绘画、收藏、民间手工艺、摄影、致富等方面的本土名人零距离,深入挖掘他们成长成才背后的励志故事,传递正能量,以飨读者!本期《李章益:走出国门的书法家》,下期《黄玉吉:热衷收藏的“红色收藏家”》,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李海雁 文/图
(下转第5版)
新闻推荐
《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后—— 百色将迎来巨大发展机遇(下)□本报记者 吴东萍
百色是左右江革命老区的核心,《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实施后,将会给百色带来哪些机遇?本报继续为您解读。 &nb...
那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那坡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