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本报记者 张天韵 本报实习生 梁观兰
桔黄色的灯光下,待嫁的壮族新娘腆着笑容,正一针一线制作拼布被面,那是悠悠岁月里最厚重的嫁妆……
8月9日,广西民族博物馆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被子展”——《百衲—壮族拼布被面展》。
一夜,一梦,一被子,一人生。壮家儿女“一被子”的故事,就从壮族拼布被面开始……
拼 出艺术
展出当天,广西民族博物馆D2展厅里人头攒动。精选的26件珍贵的壮族传统手工拼布被面,色彩艳丽,图案奇特。观众的步子不知不觉地放慢,被这精湛的手工艺术折服。
身穿壮族传统服饰的隆林各族自治县拼布手工艺人黄碧瑜,一针一针将桌上放着的零碎三角形布块缝在正方形白布上,巧妙“拼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壮族拼布。灵巧的缝补手艺,斑斓的刺绣图案,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这是壮族的拼布吗?这个拼布的图案是什么?有什么寓意吗?”“壮族拼布有什么用处呀?”此起彼伏的提问,让黄碧瑜答不上话。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使手工针线活越来越被人们所遗忘。然而,朴实的壮族妇女还是喜欢用自己手工来表达内心质朴的情感。所以,不少壮族妇女仍然保留着亲手缝被子的习惯。这手工被子还有一个很美的名字——“百衲被”。
谈到“百衲被”,黄碧瑜神采飞扬地说:“过去物质比较匮乏,我们就将平时的碎布用针线拼起来。光拼就有很多技法,如补、衲、缀、拼、贴、镶、堆、缝等。用缝衣针也很讲究,有平针法、藏针法、回针缝、卷针形等,有时针迹或藏或露,或疏或密。”黄碧瑜一脸的自豪溢于言表。
太阳、青蛙、鸟、鱼、凤……被子上的各式图案让人眼花缭乱。黄碧瑜指着这些图案介绍道:“在我们壮家人眼里,这些图案不仅有驱灾祈福、避邪驱毒之意,还象征生命的美好和生活的幸福。”
衲 出智慧
“小时候,我有过几床‘百衲被\’,是外婆一针一线缝制的,盖起来特别暖和。睡在床上,看着被面上色彩鲜艳的图案,我心里想,这块为什么这样拼?那块为什么是方形的?也许,我对壮族拼布的兴趣是从外婆的‘百衲被\’来的。”看着外婆缝补长大的黄碧瑜,对“百衲被”有着深厚感情。
据有关资料显示,百衲拼布虽然不是我国独有的织物形态,但早在春秋时期《二十四孝》的《戏彩娱亲》故事中就出现有关百衲织物的描述。西晋时期王隐《晋书》则出现了有些褴褛意味的“百结衣”。到了明清时期,百衲织物出现在古代戏曲“行头”中,还在民俗演变的过程中扮演起了“驱灾祈福、避邪驱毒”的角色。
“过去人们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中努力地‘拼\’,为抵御严寒,壮家妇女都要为家人缝制几床厚被子。”黄碧瑜曾听村里老人说,女孩子从小就学习缝制“百衲被”,在订婚前常常要缝制出一条被子作嫁妆。被面图案越多越精美,越能表示女子心灵手巧。这一技艺,都是由母亲传授给女儿,世代相传。
缝制“百衲被”,相对于一般的被子,多了一份艺术重构的智慧。它不仅有来自民间的自由想象,还有根据现有材料不断对比,在思考中完成的艺术实践。如同一个画家,先选好题材,然后布局,按照一定的主题和结构,用巧手完成一幅作品。
“百衲被”的意义还不仅在此。在黄碧瑜的印象中,姑婆家的“百衲被”才是精彩:“那是姑婆用她外婆穿了近50年的衣服撕下来的布片,拼上外公那褪了色的土布外套一起缝制而成的。”她接着说:“那床被子可是无价之宝呀!多少人出高价收购姑婆都不卖。”姑婆对外公外婆所有的温暖记忆,都汇聚在这张精美的被面上。
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者,黄碧瑜对“百衲被”的理解要比同辈人来得深刻。她认为“百衲被”更容易激起深藏在壮家人潜意识中的文化记忆。“现在家乡的女孩子都不愿做这些手工活儿了,年轻人中只有我在坚守,真担心这门手艺早晚要失传。”谈到传承,黄碧瑜一脸焦虑。
描 出传承
在展厅一个安静的角落里,8岁的彭馨仪席地而坐,她一手扶着画板,一手拿着画笔在白纸上勾勒着拼布的图案,身旁还有两大盒彩笔。面对记者的问话,她头也没抬,仍旧画着她的画,当落下点睛之笔后才稚气十足地答道:“这拼布虽然有些破,但是图案很好看,颜色很鲜艳,我想把它画下来,留作纪念。”
在当天展出中,主办方还举办了壮族版“秘密花园”拼贴画活动,吸引了近百名观众参与。他们大多是家长携带孩子来接受教育。美术教师黄忠实为大家讲授壮族“百衲被”前生后世,以及它们的美感构造和色彩构成,并指导拼贴画的制作。不少家长和孩子听得入迷。一位周姓女士告诉记者,一大早她就带着5岁半的双胞胎女儿来这听课。她说:“孩子们本身是壮族,我想让她们了解本民族的文化之美,增强她们的民族自豪感,更好的传承本民族的文化瑰宝。”
此次展出的26件壮族传统手工拼布被面,多数是来自民间收藏家王增业的个人收藏。王增业谈起收藏“百衲被”的过程,感慨良多:“一次偶然机会,我在朋友家第一次见到‘百衲被\’,便一见钟情,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从那以后,王增业只要一有时间就出去转,足迹踏遍广西一些村寨。所收藏的被面,最古老的有近百年历史,年代最近的也有65年光阴。
在黄碧瑜、王增业以及孩子们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强有力的民族文化传承。
隆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隆林各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