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新闻 靖西新闻 田阳新闻 田东新闻 平果新闻 德保新闻 那坡新闻 凌云新闻 乐业新闻 田林新闻 西林新闻 隆林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百色市 > 隆林新闻 > 正文

众“力”成城降“石魔” ——看隆林德峨镇如何综合治理石漠化

来源:广西日报 2014-01-29 17:58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陈 静  本报通讯员 莫彩花 黄恩雄 文/图

■核心提示

石漠化,一个令人揪心的词汇,它意味着荒芜、贫穷。

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石山地区占总面积85%以上,是我区石漠化较严重的乡镇之一。通过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德峨的水土流失逐渐减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居住环境显著改善。

发动群众 两厢情愿成合力

2010年底,中央和自治区将德峨镇的常么、龙英、弄杂、德峨4个连片村,作为石漠化片区综合治理试验区进行先行先试,为国家顺利实施桂滇黔石漠化片区区域综合治理和扶贫攻坚工程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石漠化综合治理利民富民,关系到子孙后代,这对我们是个大福音啊!”德峨镇党委书记陶世清说。

如何把这件大好事落到实处,真正办好?德峨镇党委、政府从全镇干部职工中精选得力干将,分四个工作组深入试验区,进村入户,爬山下沟,进行实地调研。一个项目,一次了解不到位,就下去第二次、第三次……镇长杨金福说:“在调研阶段,听民声,顺民意,得民心,是对人民负责。”

取得群众的支持是关键。龙英村上朗洞屯的进屯公路不通,长年缺水,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工作组进村后,发现该屯群众有上山打柴的习惯,于是从此入手,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让群众明白,长年上山砍柴会导致植被破坏,加剧石漠化;同时讲清石漠化的严重性,告诉群众通过何种渠道来治理石漠化,国家在石漠化地区治理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教育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刚开始部分群众对工作组的到来比较漠然,甚至认为妨碍了其生产生活。经过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特别是在参观了其他环境好的村屯后,大家的心理发生了变化。一位当地村民告诉记者,以前不知道什么叫“石漠化”,只是发现“山越来越荒了”,种什么都难。心里也犯过嘀咕,但是看大家都这样,自己也就跟着上山砍柴。现在知道了石漠化的危害,以后再也不胡乱砍伐破坏环境了。

启示:要实施一个项目,不是当地部门想做就做,更不能大干快上,首先应该做通群众的工作,取得群众的支持。群众和党委政府“两厢情愿”,则事半功倍;反之,往往事倍功半。

配套治理

山上山下齐发力

治理石漠化,对当地干群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闯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石漠化治理之路?经过调研论证,当地探索出“治理山上,开发山腰,整理平地,完善设施”的治理模式。在石山上,大力发展种植耐旱性较强的金银花,采取花盖石模式,用金银花藤来包裹住裸露石头,给岩石裸露的山坡戴上“绿帽子”;在山腰的耕地上,积极发展烤烟、种桑养蚕等特色产业;在平地,大力推行“草-畜-沼-菜”生态饲养,建立畜禽养殖集中区,采取日牧和夜补相结合,发展山羊养殖、黄牛养殖等产业。

创新“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帮扶、群众主体、科学管理”的工作机制,根据当地实际和各村特点,因地制宜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方法分类施策。常么村和弄杂村以发展种桑养蚕、金银花等为主,发展山羊、生猪等养殖为辅;弄英村发展金银花、银耳等产业为主,养殖黄牛、生猪为辅;德峨村发展烤烟、核桃等产业为主。对耕地多又有技术的农户,大力扶持为种养大户;对耕地少的农户,通过流转土地给公司和种植大户,引导其到发达地区务工。

同时,大力整合各项资金近亿元,在综合治理试验片区实施道路硬化、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土地综合治理等工程,夯实石山区农村发展基础;配套建设水柜、沼气、太阳能等农村能源建设,有效减少石漠化地区的资源压力。三年来,综合试验区共实施村屯道路改造13条42.03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柏油(水泥)路、屯屯通公路目标;配套建设水柜425座、沼气池501座,土地综合治理5000多亩。

将石漠化综合治理与退耕还林、生态林保护、人工造林等工程一起实施,推行“生态林保护+退耕还林+植树造林+育林管护”的多种生态保护模式。目前,试验区共实施封山育林2.5万多亩,生态林管护4.1万多亩,退耕还林补粮9800多亩,荒山造林3000多亩,石漠化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启示:甲之熊掌,乙之砒霜。治理石漠化不能把别人的经验生搬硬套,需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根据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路子。

产业扶贫

“三张叶子”有威力

“我家今年种有桑树200多亩,现在已养蚕5批,纯收入有10多万元哩。”采访中,芬达种桑养蚕合作社负责人覃世海高兴地说。

要使广大群众不再上山开荒,就要形成一定的支柱产业,确保群众有长期的收入渠道。当地政府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这一主线,依托本县农业龙头企业,探索“三张叶子(烟叶、桑叶、茶叶)一椒(辣椒)一花(金银花)”农业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引导鼓励群众发展烤烟、茶叶、金银花、种桑养蚕、畜禽养殖等特色产业。

该县组织常么村养蚕大户杨丽芬和群众代表出外考察桑蚕产业,引导帮助其牵头成立种桑养蚕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对蚕农实行一条龙服务。合作社负责购回蚕种供给蚕农,村民不用支付现金,待蚕茧销售后才结算,遇到技术难题,可直接向合作社技术服务员申请免费服务。

常么村村委会副主任杨丽芬说:“眼见种植大户把白皑皑的桑丝换回一沓沓人民币,群众种桑养蚕的积极性十分高涨。”2013年,德峨镇投入养蚕的桑园总面积达2973亩,群众种桑养蚕收入65.5万元,作为大户的杨丽芬一年养蚕收入就达20多万元。

同时,加强内引外联,积极与区内外厂家联系,鼓励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下山进镇入城,到发达地区务工,拓宽农村劳动力收入渠道。2013年,试验区4个村长期或半长期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就达2700多人,劳务收入近3000万元。

2010年底,德峨镇石漠化综合治理试验区4个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649元,仅相当于全县平均水平的57%。到2013年末,这里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4280.5元,是2010年的2.6倍。

曾经的荒山上,绿树成荫;整齐美观的村庄里,别墅成林。“山上的苞谷地越来越少,树木越来越多;山腰的产业发展越来越有特色,群众的收入越来越多……”面对记者,德峨镇德峨村支书杨文升满脸笑容侃侃而谈。

启示:一亩土地七分石,在资源缺乏的石山区,治理石漠化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使群众脱贫致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是长久之计、根本之策。

新闻推荐

源头治理 多方互动 ——百色市检察机关保持涉检案件“零上访”透视

本报记者乔晓莹本报通讯员韦奇金灵核心提示目前,涉法信访呈现总量增加、案件处理难度加大的趋势。解决和处理好信访案件已经成为司法机关的重点和难点。一定意义上,涉法信访的存在,表明司法的效益不...

隆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隆林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众“力”成城降“石魔” ——看隆林德峨镇如何综合治理石漠化)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