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大山深处的凌云县逻楼镇安水村,全村403户1360人,其中贫困户175户742人,是“十三五”深度贫困村。
“我们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44万元,今年预计实现翻一番!”据安水村第一书记岑承壮介绍,为实现脱贫出列,驻村工作队员和村“两委”班子绞尽脑汁,大胆创新,通过转变观念,土地二次流转,支部推动、能人带动、群众联动,让村集体和贫困户实现“双丰收”,让山旮旯里贫瘠土地长出了“金疙瘩”,全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截至2018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以上,贫困发生率降至17.2%,今年将实现全村脱贫出列。
转变观念破难题
几年前,面对一穷二白的安水村,第一书记岑承壮坦言,刚驻村时他对安水村如何发展也没有头绪,为了摸清底数,他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多方调研,从转变观念入手,积极探索。面对全村山旮旯里的零星土地,岑承壮带领大家一边思考一边讨论如何发展集体经济……“最后,种桑养蚕成为我们的首选!”岑承壮介绍,为了从山旮旯零星土地中要效益,他理清思路,从解决土地流转着手,整合资源,走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发展的路子。
说干就干!岑承壮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挨家挨户动员,流转群众零星土地,种桑养蚕。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春,在村党支部的带动下,300亩流转的土地上种满了绿油油的桑苗,桑园旁边也建起了集体大蚕房。随后成立种桑养蚕合作社,由合作社对桑园进行管理。
为了带动群众种桑养蚕,村党支部发动党员带头,成立党员互助攻坚小组,每名党员联系3~5户贫困户,17名党员带头主动流转土地,4名党员带头承包桑园养蚕。
能人带动强引领
在党员的带动下,村合作社将桑园和大蚕房统一出租给能人和贫困户。该镇降村大乐屯村民陈大强一直在该屯种桑养蚕,是远近闻名的养蚕大户。岑承壮找到陈大强,让他到安水村带动群众种桑养蚕,陈大强二话不说就到安水村养蚕,租用合作社的桑园和蚕房,聘请贫困户养蚕,自己则手把手教授养蚕技术。据陈大强介绍,今年他养蚕收入20余万元,安水村71户农户到产业基地务工,学技术,其中贫困户44人,每人年平均收入4000元。
在陈大强的带动下,安水村陇稳屯贫困户罗宗京、劳启产等4户群众开始养蚕。“非常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今年养蚕收入8000元,接下来还养两批,今年脱贫没有问题。”罗宗京笑着说。“他们每户养蚕4张,每家收入都在8000元左右,目前他们的养蚕技术越来越好!”正在指导安水村雷肖洞屯贫困户陈家爱养蚕的陈大强说。
山旮旯里长出“金疙瘩”
安水村以建设特色产业示范项目为抓手,通过经济能人带动,探索产业发展和贫困户增收有效途径。由村里流转土地种植桑园后,第二次流转给能人和贫困户养蚕,实现产业发展、贫困户受益、经济能人增收、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多赢”局面。据岑承壮介绍,土地的第一次流转让124户农户户均收入726元/年;土地的第二次流转让村集体经济收入6万元/年,71人到桑园务工人均收入4000元/年,同时全村贫困户参与大蚕房效益分红1.44万元/年,大蚕房每年的租金1.96万元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
土地的二次流转,让能人带动全村致富产业,也让村集体经济每年收入达到7.96万元,更让贫困户从山旮旯贫瘠土地里直接受益,有效实现村集体和农户收入“双提升”。
为了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安水村在发展种桑养蚕的同时,还发展乌鸡养殖、金银花种植、购买商铺收取租金等,实现多条腿走路。
“原来想都不敢想,这山旮旯里也能长出‘金疙瘩’!”该村党支部书记陈家爽感慨地说。
新闻推荐
本报凌云讯“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是小额信贷让我家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好日子!”近日,凌云县上蒙村贫困户廖志屯在凌云县...
凌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凌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