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扶贫路上的文化帮扶
在距离凌云县城有半个多小时路程的高山上,有这么一个行政村:贫困户建档立卡户数为407户,贫困人口数为1855人,贫困发生率高达80%,人均年收入2000多元。这个村就是凌云县泗城镇后龙村。记者了解到,该村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全村无水田,人均旱地0.36亩;水资源严重匮乏,靠天饮水,生活条件恶劣。
但是,据该村驻村第一书记介绍,造成该村深度贫困的主因是其低下的人均文化水平。作为拥有20个村民小组24个自然屯480户共2211人的行政村,后龙村文盲或半文盲及小学文化水平的人有1252人,占比高达56.6%。
从山顶的二级公路下车,便看见坐落于山底下的后龙村。经过一段蜿蜒小道,艺术家们来到了后龙村,并进入农户家与他们交流互动。与以往不同,艺术家们多了一份严肃和沉重,与农户以及驻村干部交流互动的时间比别的考察点格外的长。辍学、早婚、思想保守……在交流的过程中,艺术家们发现这些现象在后龙村尤其普遍。
但是,有一家贫困户的情况让艺术家们眼前一亮。这家的户主叫罗正光。与村里的农户不同,罗正光并没有因为家庭负担重、生活极为困难而放弃供孩子念书,他长期起早贪黑,省吃俭用,坚持供小孩念书成才,长期给小孩灌输“人穷志不穷”的思想,鼓励孩子立志改变家庭的贫困落后面貌。在罗正光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孩子们都学有所成:长子罗成2017年大学毕业后,应聘到广东省第二扶贫协作工作组百色指挥部工作;次子罗杰2017年应征入伍,目前在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就职;三子罗贵目前就读于凌云县职业技术学校。
在扶贫路上,文化帮扶是成功脱贫摘帽的重中之重。近年来,百色市坚持把教育扶贫作为切断贫困代际传递最根本的途径,深入推进“智力扶贫六大行动”,落实教育扶贫各项政策措施,切实让贫困孩子有学上、上得起、上得好。据了解,2017年底,百色市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降至0.256%,创办“圆梦班”等职业教育扶贫助学班,共招收农村贫困家庭学生14702人,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十五年免费教育和扶贫助学全覆盖。
扶贫路上的民族文化
考察百色地区民族民俗文化是采风团此行的重要内容。
“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走进你的村口总觉得好熟悉。你说见过我,我说见过你,村里村外热情的老乡都和气。扶贫路上有我也有你,共患难、同欢喜,致富路上不分离……”在田东县举行的民族文化展示活动上,一首由本土艺术家苏华、周章师作词,苏华作曲的《扶贫路上》,诉说着扶贫路上百色市扶贫工作队员与农户们之间感人的故事。优美的曲调、朴实的歌词、婉转动听的歌声,立刻引起了艺术家们的注意。
平果县的壮族嘹歌,田东县、田阳县的壮族侬歌、排歌,右江区的盘古瑶山歌,西林县的驮娘山歌,凌云县的瑶族山歌、隆林各族自治县的苗族山歌弹唱,田林县的汉族山歌,乐业县的民俗歌舞,靖西市的矮人舞、乐器演奏,那坡县的“过山调”……艺术家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
这些民族民俗文化节目有神话传说、人物传记、环境变迁等叙事歌,有反映大自然和生活经历的农事歌,有反映幸福美景的生活歌,有待人接物的礼义歌……艺术家们认为,百色地区的民族民俗文化历史悠久、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内容包罗万象,是音画舞蹈诗《扶贫路上》宝贵的创作素材。他们表示,将会把这些极富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贯穿在《扶贫路上》的创作中,力争把《扶贫路上》这部音画舞蹈诗打造成“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
新闻推荐
本报凌云讯近日,凌云县在下甲镇河洲村举办2018年村民合作社劳务服务专场招聘会。招聘会共有15家县内外企业进场,其中县内企...
凌云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凌云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