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求学精神让我感动。只有知识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望你坚强自爱,不受世俗影响,刻苦学习,顽强拼搏,追求美好生活,我想节约1000元寄给你作学费。”时隔13年,2004年10月29日,时任广州市政协主席陈开枝回信中这些话,依然给予我无限的鼓舞和能量。
这封信,十分普通,却改变了我的一生,也培养了我“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慈善公益心。与无数贫困山区的孩子相比,我是幸运儿。
我叫姚美辛,百色市凌云县人。游客眼中风景如画的大山,是像我这样贫困山区孩子的梦魇。我家住在大石山区,父母带着我们兄弟姐妹6人,靠着仅有的3亩只能种玉米的土地过日子。从小,我的记忆中永远有这样的片段:每年端午前后,就到了家里缺粮少吃的时候,没钱买大米吃,玉米刚成熟,母亲便叫我去摘刚刚可以脱籽的玉米,磨了煮稀饭充饥。每学期开学,我都既兴奋又焦虑,兴奋的是又可以回到学校学习了,焦虑的是学费怎么办,因为不交学费就不能领新书,每次都是到了上课的时候,班主任才勉强把书给我。
这样的窘境一直持续到高中阶段,随着学费及其他费用开支增加,家里已经无法负担我的学习费用,我再次面临辍学的窘境。2004年10月16日晚自习课上,数学老师给我们读了《右江日报》转载广州市政协主席陈开枝在北京大学面对贫困生所作的《自强人生,提高能力,诚信成才》的演讲文章。陈主席说到“一个人的出身是不可以选择的,但无论出身如何,都应有一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只有发奋图强,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贫困不是罪过,不发奋才是罪过\’。青年要正确对待困难,多付出、多吃苦,依靠组织、依靠群众,在集体的帮助下勤奋努力,争取早日成才。”学习了这篇文章,当晚,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陈主席如此关心我们贫困学子,我能否写信告诉他,我从小就立下上大学,走出大山的志向?我能否向他求救,告诉他我现在家庭很困难,难以继续读书的情况呢?
最后,我鼓起勇气给陈开枝主席写了信,汇报我的情况。当时,我连陈主席详细的地址也不知道,就直接写他单位的地址。令我意外的是,陈主席给我这个素不相识的贫困学生回信了,并承诺资助我1000元交学费。这对于一个无望读书的孩子来说是天大的鼓舞,我原本关闭的理想之门再次被打开。之后,通过学校的推荐,我得到了湖北一个好心人继续资助。在陈主席等好心人的资助和鼓舞下,我顺利大学毕业,并响应国家号召,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
2012年8月,我到成都参加全国大学生村官培训,自治区扶贫办的领队向我说起了陈开枝主席。回来后,我再次鼓起勇气再给陈主席写信汇报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情况。一个星期后,收到陈主席的回信,他在信中写道:“看了来信知道你的成长,进步和奋斗的志气让我欣慰和激动,坚持下去,你的事业会十分辉煌,前途远大。”朴实的话语,对我却是如黄金般宝贵。
直到2013年,陈主席到凌云考察扶贫工作,我第一次见到陈主席。已经年过古稀的陈主席还干劲十足地奔波在扶贫一线。通过与陈主席短暂的接触,他工作的干劲、高尚的品格深深地打动并影响着我。从此,每一次陈主席来凌云扶贫,我都会请求与其见面,向他汇报自己的工作情况。每一次见面沟通,我都从陈主席身上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并把陈主席对扶贫工作的热忱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为当前的脱贫攻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今,我也成为帮助贫困学生的一员,并在平凡的工作中收获着幸福。通过我的牵线,2014年官仓村的小杜顺利上了广西民族大学。2016年,我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1000元资助后龙村的小万上大学。平时在进村入户走访中,当我了解到辖区内大多孩子是留守儿童,生活条件较为艰苦时,我会给自己联系村的留守儿童买礼物,陪他们过节。2017年,百色市教育基金会与广东省第二扶贫协作工作组联合发起了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准大学新生项目,我了解到这信息后,向百色市教育基金会推荐了岑怡、罗任童、张乐令、何廷明、刘国玺等5贫困大学生名单。在陪同《深圳晚报》记者到凌云县采访贫困准大学生的过程中,得知今年考上广西民族大学的下甲镇袁安逸同学正为上大学的费用发愁时,我为她联系了批发部文员的工作,每月工资1500元。
帮助贫困学子,我会继续干下去。我要把陈主席对扶贫工作、对贫困学子的爱传递下去。我会用自己的方式回报好心人曾经的帮助,传出爱心“第二棒”。
新闻推荐
本报凌云讯(记者/陈强通讯员/李美欢)入冬时节,走进凌云县伶站瑶族乡浩坤村三合屯,群山依旧翠绿,空气格外清新。12月2日,正值周末,村里的农家乐很是热闹。“以前浩坤湖没开发,哪有人来哦!”经营着一家客栈...
凌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凌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