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地啊,只能这样弄了。”峰洋村贫困户林炳溪遗憾中带着骄傲,他今年也加入了种桑养蚕队列。没有土地种桑,很多农户都像林炳溪一样,挖空了心思,在自家门前屋后种起了桑树。
峰洋村位于凌云县下甲镇,顾名思义,是“山峰的海洋”,大部分区域属于土山。在以前,因为土山地多,是凌云县有名的富裕村。但是,随着年轻人纷纷进城务工,如今峰洋村成了“空心村”。村里都是留守老人、儿童,大部分土地没人耕种。土地丢荒严重,再加上外出务工的人大部分从事技术含量低、工资低的工作,曾经的优势成了劣势,反而成为了农村产业发展的“落伍者”,被列为凌云县“十三五”贫困村。
从2015年10月起,广西交通投资集团(以下简称交投集团)定点帮扶峰洋村。“扶贫,首先要把好脉,找准突破口;注重在产业上下功夫,做造血式扶贫。”广西交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文在扶贫工作部署会上坚定地说。经过近半年的入户调查、产业调查,驻村第一书记杜子禄敏锐地发现了峰洋村的问题所在,脱贫的突破口就在土地上,要把“劣势再转化为优势”。
为了让荒土地再引“金凤凰”,2016年交投集团向峰洋村捐资37.5万元,用于补助农户的蚕房建设,引导、支持农户发展种桑养蚕。蚕房建设是种桑养蚕最大的投资。2015年,村支书想带领群众发展,但是很多农户都是因为少则几千,多则两三万元的蚕房费用打了“退堂鼓”。有了补贴资金,农户打掉了产业发展的最大“拦路虎”。
交投集团为了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争取当地政府更多的关注、支持,探索了“三个一”产业帮扶模式,即“企业捐一点、政府补一点、农户筹一点”,争取凌云县对峰洋村蚕房建设进行适当补贴,协商农户先自筹资金完成建设,“以奖代补”。
峰洋村位于偏远山区,土地毕竟有限。而且大部分土山原本就种有杉木、油茶等,适合种桑的土地并不多。于是,农户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有的把荒废的猪圈改成了桑园;有的把鸡棚拆了做成桑园;有的在路边种起了桑树……而为了节约成本,农户把废弃了好多年的房子、牛棚改成了蚕房,住着的房子上再盖一层也成了蚕房,从来没人到过的山坳也搭起了蚕房……为了方便种养,山上曾经的移民“迁出点”也有部分群众“回迁”,重新拉上了水、电,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纷纷回乡创业。“种桑养蚕其实比在广东打工还好,收入差不多,又方便照顾小孩。”返乡青年陆定尔说,他承包了40多亩山地,盖起了近1000平方米的蚕房,准备大干一场。
据统计,峰洋村2016年种桑养蚕规模大幅提升。桑林面积由40亩迅速扩张为1000亩,蚕房面积由400平方米增加到7000平方米,种养农户由原来的2户发展为60余户。由于桑树生长需要一定周期,在2016年最后两个养蚕周期中,新蚕农收益就达50余万元。
“有了交投集团的帮扶,桑蚕产业搞起来了,村道也硬化了。”峰洋村党支部书记郁再相高兴地说。郁再相一直想带领群众发展产业,苦于前期投入大,群众采取观望态度。现在八角屯上不仅种了上千亩的桑林,还通了6.5公里硬化路,水柜、水渠也完善了,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桑蚕产业发展让整个山头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丢荒的土地又成了“金土地”,桑蚕产业成了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特色优势产业。群众的口袋涨起来了。在产业发展的带动下,村里的道路也提档升级,路网、水利系统得到了完善。2016年底,峰洋村顺利通过了贫困村脱贫验收,提前实现了脱贫摘帽。
峰洋村虽然脱贫了,但是新的一年,交投集团的扶贫征程还在继续。2017年,驻村第一书记杜子禄继续推进产业优化计划,引导更多群众将油茶林、玉米地改种桑树,参与到桑蚕产业发展中。据统计,今年新增桑林面积近500亩。截至目前,全村种桑养蚕带动农户70余户。根据去年蚕农收益预测,2017年实现全周期养蚕后,加上今年新增部分,预计全村桑蚕产业经济效益高达300多万元。
新闻推荐
陆振周接待来访群众首府来的第一书记在凌云种菜,还把菜卖到了城里,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里所说的种菜,并不是“两亩地一头牛”的生产方式,而是凌云县下甲镇河洲村第一书记陆振周为了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凌云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凌云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