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俊仁老人在研究老宅上先人留下的“进士”牌匾
家风淳朴人才辈出
一本族谱三修其序 族人期盼寻根续谱
从乐业县城出发,翻过两座山坳,便到达一个叫陇洋的地方。“陇洋”是壮话演化而来的一个地名,意思为放羊的场所。陇洋屯70余户380余人全部为“龚”姓。本期,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里龚姓人家的故事。
□本报记者 李海雁 通讯员 黄和欢 韦永凌 文/图
“世外桃源”里的龚姓人家
现年60岁的退休教师龚俊仁就是陇洋屯人,按照口传的字辈,他是“人”字辈,属于第13代传人。
龚俊仁告诉记者,相传陇洋屯原本是一片森林。当时,有一对住在县城的夫妇,男的姓龚,经常到野外放羊,女的则在家做饭并送给丈夫。有一天,龚姓牧羊人将羊群赶到这片地方,因这里牧草茂盛,环境优美,宛如世外桃源,羊群十分留恋,怎么赶也赶不走。不得已,龚姓牧羊人只好搭棚在这里守着,而他的妻子仍然每天送饭菜来给他。后来他们觉得山路崎岖,每天往返十分辛苦,夫妻俩便在此定居下来,于是就有了现在的陇洋屯。这对夫妇便是陇洋屯人的祖先。
龚俊仁虽然因工作关系也在县城居住,但村子里的生活更让他留恋。“村里很和谐,大家很团结,村风很淳朴。在村子里东西可以随便放,门也从来都是虚掩着,从未有过失窃的现象。哪家有什么红白喜事,村民们都主动帮忙;地里种的水果、蔬菜也从来没有人偷,想吃了告诉主人一声就可以了。一个屯的人就像一家人,平时在路上见面,大老远的就打招呼。”龚俊仁对屯里这种和谐、自在的生活十分满意,没退休的时候每个月再忙也都会抽时间回来住几天。
祖籍江西 始祖是举人
“我们的祖籍在江西。”据龚俊仁介绍,他从小就听老人们讲关于他们姓氏的各种传说,让他对于分布在百色的龚姓有了更多的了解。他介绍,如今在百色的龚姓人家,主要分布于乐业、隆林等地,而乐业的龚姓主要在新化镇、花坪镇,以及同乐镇的陇洋屯,尽管他们分布于不同的镇,但他们却是同根同源的。
一块进士牌匾,一本《龚氏族谱》,两本家书,这是龚氏先人留给后人用以考证的证据。
据《龚氏族谱》记载,龚姓祖籍在江西吉安府安福县西街枣子园,始祖是富可公。据载,始祖富可公共有三兄弟,除富可之外还有德可、寿可。当时这龚姓三兄弟,虽家境贫寒,但十分刻苦读书,元朝初年(1206年),富可中了举人,但遭到了竞争对手的妒忌和迫害。为了逃避迫害,三兄弟便选择离开江西到外省谋生。他们兄弟中一个到了湖南,一个到了贵州,而最后一个来了广西。后来德可、寿可的后人相继改姓吴,而富可的后人一直未改姓,并成为广西龚姓人家的“开山始祖”。据传,如今分布在百色的龚姓人家便是富可后人中的一个支派。
“我们祖上曾出过进士呢。”龚俊仁告诉记者,他们龚家以前就有人考中进士。在他的同村族弟家的宗堂前立有一块进士牌匾。记者看到,该红色牌匾中间刻着“进士”两个大繁体字,牌匾两头是两行落款文字,“同治六年”几个字还可以清晰看到。
根据牌匾的信息推断,该“进士”牌匾授予时间在清朝同治年间。而据《龚氏族谱》记载,早在1206年,龚氏始祖富可公已经在乡试中举人,后来出任贵州铜仁府铜仁县文林郎。
两本家书传承好家风
在龚俊仁家里,收藏有两本已经没有书皮的手抄本家书,一本名为《传家宝》,另一本为《传家训》。“几句粗言诉与君,为人当报父母恩,父母深恩若不报,枉为生来一世人……”虽然久未翻阅,但凭着儿时的记忆,龚俊仁还是能背出几句《传家训》里面的内容。这两本家书以训诫的口吻,从衣食住行到为人处事等多方面奉劝和规范后人。如今,家书的内容更多是靠族老和村里的人们口口相传,许多内容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我们这个姓氏是很讲究信仰的。”龚俊仁说,他们的“信仰”指的是对后人的培养,无论是家书还是口传都强对后人的教育。这一点在身为教师的龚俊仁家里体现得更为明显。
“小时候叔叔对我和几个弟弟妹妹管得很严,除了经常抽查作业外,连洗衣服这些生活小事也管,要不是他的严格要求我们也难有今天。”如今已经在乐业县某部门工作的龚茂波,是龚俊仁的侄子,提起自己的孩童时代,他对叔叔龚俊仁有着许多感激。他说,由于自己很小的时候就成长在一个单亲的困难家庭,当时作为一名教师的叔叔龚俊仁把他当亲生孩子一样严格教育。有时候调皮的龚茂波和其他伙伴们玩过了头,忘记写作业或者洗衣服,他的叔叔总会微笑着提醒他说“别人的作业好像都做了哦,别人的衣服好像也洗了哦……”,这时懂事的龚茂波自然理解叔叔的话,于是自觉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了。此后,每次看到叔叔对他微笑,没有完成作业的他就不敢偷懒,彼此之间慢慢形成一种信任和默契。“叔叔从不打骂我们。”在龚茂波的记忆里,教师出身的叔叔龚俊仁对他们的教育是影响深远的。后来,在龚俊仁的“严格”教育下,龚茂波以及几个堂弟堂妹都相继考上了大学,成为村子里走出大学生最多的一个家庭。
像龚茂波这样的例子,在乐业龚家很常见。由于重视传承良好的家风并注重对后人的教育,龚姓人家在乐业一带可谓人才辈出。乐业县老县长龚定邦等都是龚姓人家良好家风传承下的杰出代表。两本家书虽然已是陈旧不堪,但家书的内容早已被口口相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龚家人。
龚氏族人盼寻根续谱
乐业龚姓人家祖上留下的这本名为《龚氏族谱》的族谱,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族谱。因为这本族谱里并没有详细记载龚姓由来及其分布,也没有关于源流支派的记载,全书11个页面,其中6个页面是3份谱序,分别由不同代别的龚氏族人撰写。
第一个写续谱的是富可公八世孙龚廷海,他于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4年)撰文记载,文中记载了龚姓始祖及其由来年份,后来由于族人分散,距离较远之故,族人往来甚少,致使族谱失散。第二个写续谱的是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未署名的龚姓后人,该序称有一支龚姓族人移居湖广辰州府麻阳县后改姓吴,而改姓缘由并没有记载,该序末呼吁后人努力续一脉之承。第三个谱序,是清朝乾隆三十六年(1772年)富可公第十五代孙龚家俊所撰写。1770年,龚家俊到族人祖坟扫墓时,翻阅先人(富可公八世孙龚廷海)文字,并根据自己打听得来的消息,在原来龚廷海所作的序载基础上进一步续上族谱,并赠送同姓族人。但龚家俊所续修的序的内容在同姓族人中仍存在诸多可疑之处,各种说法难辨真假,历史仍无法续接。为不让历史失传,龚家俊干脆将各家之言汇编,留后人续接考证。从那时起,这本收录几代人所做的序的“族谱”一直传于族人间,但由于交流甚少,信息闭塞,许多人并未知晓。直到1982年,出任乐业县县长的龚定邦在乐业同乐上岗村打号屯下队时,才在族人龚大亮家发现了这本保存完好的《龚氏族谱》,几经考究仍难还历史面目,于是龚定邦联合族人又继续整理翻印并派发族人保存。
随着越来越多龚姓族人从这些不完整的记载中了解自己的历史,族人寻根问祖的愿望愈发强烈。龚俊仁告诉记者,如今他已退休,有闲暇的时间他和同姓族人也把寻根问祖的事情提上议程。“先到民间联系乐业的龚氏族人,整理历史资料,将来再到其他县区、省市族人那里整理资料,争取把寻根续谱的精神延续下去。”龚俊仁表示,若能让更多的族人重视并参与其中,一定可以慢慢还原历史,把缺失的族谱修缮完成。“人毕竟是不能忘记历史的,没有历史的民族是不完整的,没有历史记载的姓氏也是让人遗憾的。”龚俊仁说,退休后的最大愿望是能为续修族谱出点力。
新闻推荐
阳荷不仅能作为蔬菜食用,有活血调经、镇咳祛痰、消肿解毒、消积健胃等功效,对治疗便秘、糖尿病也有特效,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野...
乐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乐业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