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仅剩框架的木床是妻子留给黄元恩的唯一信物
□本报记者 李海雁 通讯员 黄和欢 文/图
他,是贵州罗甸县的一名憨厚老实的建筑工人,结婚几年后妻子突发急性病去世,留下2个孩子和一个破碎的家。她,是乐业县逻西乡一名农村妇女,第二个孩子还在腹中丈夫便突然病故,留下了年迈的婆婆和嗷嗷待哺的孩子。同病相怜的他们经人介绍重组了一个完整的家。但没想到不到3年,厄运再次降临,她感染破伤风不幸离去。一个老人,4个可怜的孩子,为了遵守和妻子的那个口头约定,他担起养家糊口这个重担。19年,他用爱和责任,撑起一个破碎的家,还有4个孩子的未来。
一生劳累:憨厚男子为4个子女守家
“一个男人照顾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那么多年并为她送终,把4个孩子养大成人……挺不容易的。”当记者在乐业的逻西乡打听关于黄元恩的消息时,同寨的知情人黄春淋这样说。
近日,在当地乡政府工作人员的帮忙下,记者终于找到了黄元恩。这位被乡邻广为赞誉的男人,50岁出头,黝黑的皮肤、憨厚的神情,脸上挂着腼腆的笑容。
“可以到您家里坐坐吗?”面对我们提出的要求,黄元恩先是一愣,然后爽朗地答应了。
“你们先等一下,我进屋找凳子。”从逻西乡民治村百仲屯村部经过几分钟的步行便来到山脚下一座门口和窗户长满杂草,外墙长满苔藓的房子前,主人黄元恩进屋找凳子招呼客人,然而找遍了整个房子仅仅拿出了两张布满灰尘的旧凳子。尴尬的黄元恩又急忙到邻居家借来了两张凳子。黄元恩的家破败得让人有点心酸,房子内堆满杂木,客厅只有一张神台还算是完好的,4间房间已有2间倒塌漏水,屋内长满杂草,除了2张仅剩框架的破床,再也找不到多余的家具了。
黄元恩告诉记者,妻子不在之后他和一家老小都居住在这所房子里,只是前几年孩子们都去上学后他自己也很少在家才慢慢荒废了。现在孩子们有的上学,有的去打工,有的去参军了,如今就还剩他自己不时回来看看这个房子。“房子还在,我们的家就还在,孩子们即使不在家住以后回来也可以看看曾经的家嘛。”黄元恩说。
一个承诺:“妻子不在了,我也要把4个孩子养大成人”
对于这个由两个曾遭遇不幸的家重组成的新家庭,黄元恩和岑氏标都格外珍惜,两人憧憬着美好的生活。然而,厄运再次降临打破了这个家难得的宁静。
2000年的一天,岑氏标喂猪时不小心踩上了一颗生锈的铁钉,血流不止。当时她以为只是出点血而已,简单处理伤口后并没有太在意。然而,一个月后,她突然感到脚部疼痛难忍,于是不得不找来村医。得知是破伤风引起的,村医将原来的创口划开,并要求其到医院及时处理,而当时正是农忙时节,家里正忙着秋收,不知病情严重的岑氏标说忙完几天农活再去就医。没想到,坚持不到一周后,实在疼痛难忍了,她才被送去乡卫生院,看到病情恶化,卫生院又直接将她转到乐业县人民医院。到了乐业县人民医院住院了2天,岑氏标因病情恶化,经抢救无效去世。
岑氏标的去世,给黄元恩和这个重组后的家很大的打击。一个老人,岑氏标和前夫的2个孩子,自己在贵州的2个孩子……这些孩子怎么办?老人怎么办?这个家怎么办?这些问题在当时的黄元恩的心里搅成一团乱麻。在巨大的生活压力面前,黄元恩很快从丧妻之痛中再次走出来。“妻子不在了,我也要把4个孩子养大成人,为老人养老送终。”当时的黄元恩才是30多岁的人,很多人对他的去留还存疑的时候,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这样的一句话,黄元恩说得铿锵有力。从此,他便踏上了抚养孩子赡养老人的艰难路程。
为了方便照顾这个家庭,他回到贵州交代2个弟弟照顾自己的母亲后,便将自己在贵州的孩子接到了逻西一起生活。当时,4个年幼的孩子中,最大的只有6岁,最小的不到3岁,而60多岁的岑氏标的婆婆早已不能劳作。为了撑起这个家,黄元恩起早贪黑,将自己家的田地耕种完之后,又到附近的村屯帮别人建房子,赚钱供4个孩子上学。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后来的大学,黄元恩从不让因为缺钱而影响4个孩子上学。4个孩子中,较大的2个是黄元恩和第一任妻子生的,看到父亲的艰辛,这2个孩子初中毕业便没有再继续上学,早早出来工作。自己的2个孩子辍学,黄元恩感到十分自责,他把上学的希望寄托到了2个小的孩子身上。2012年,黄元恩的第三个孩子(岑氏标和前夫所生)顺利考上桂林一所大学。拿到入学通知书那刻,黄元恩高兴得流下了眼泪。2013年下半年,初中毕业后的第4个孩子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军人。而在2014年下半年,80多岁高龄的岑氏标的婆婆因病去世,黄元恩以儿子的身份为老人送终。
一段姻缘:同病相怜男女重组一个家
黄元恩要给孩子们守候的这个家,是一个特殊的家庭。4个孩子中有2个是黄元恩和第一任妻子生的,另外2个是他的第二任妻子乐业逻西乡妇女岑氏标和前夫生的。
1996年,家住贵州省罗甸县的黄元恩跟朋友到乐业县逻西乡帮村民建房子。而在此前一年,他的妻子突发恶性痢疾,还没来得及抢救就在送往医院的途中去世。妻子走了,留下2个孩子,一个3岁,一个1岁多。黄元恩为了把孩子抚养大,农忙之后便跟朋友一起到建筑工地做工补贴家用。巧的是,当他来到乐业的逻西乡一户人家帮忙建房子的时候,一起做工的逻西乡工友说有一个当地的妇女情况和他类似,朋友开玩笑说可以考虑撮合他们组成一个家庭。憨厚老实的黄元恩虽有点不好意思,但他也想给还年幼的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当时,乐业县逻西乡民治村百仲屯的妇女岑氏标的丈夫几个月前也突然病逝,留下一个不到3岁的女儿和一个尚未出生的孩子,以及年迈的婆婆。照顾孩子以及婆婆的重任压在了岑氏标的肩上,无助的岑氏标也有着和黄元恩一样重组家庭的想法。
在得知两边都有同样的想法后,中间人就安排了两人见面。见面后,同病相怜的两人很快找到了共同寄托,彼此产生了好感。当时岑氏标告诉黄元恩,由于自己的孩子还小,加上还有一个婆婆要照顾,她不能随黄元恩到贵州生活,她希望黄元恩能上门。此外,岑氏标还要求黄元恩上门后要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她和前夫的孩子。
“我答应你我会同等对待这4个孩子。”黄元恩口头许下承诺。在达成约定之后,黄元恩和岑氏标在村里举办了简单的仪式并宴请了亲友吃饭,就算正式上门到岑氏标的婆家。当时,为了方便照顾岑氏标和她的孩子,黄元恩并没有将自己原来的孩子接到乐业。几个月后,岑氏标和前夫的第二个孩子出生。孩子的出生给了这个重新组合的家庭更多的欢乐。黄元恩对这个家更是呵护有加,夫妻二人相敬如宾,与乡邻和睦相处,日子过得也算惬意。
一个愿望:希望孩子们都有个幸福的家
“今年7月,老三就要大学毕业了。”黄元恩告诉记者,今年7月上大学的女儿即将毕业,而他的任务也算完成了。送4个孩子上学,还照顾老人直到其离世,黄元恩一个人做到了。
随着一个个任务的完成,黄元恩和岑氏标的口头约定也慢慢兑现,但黄元恩仍没有停下来歇息。“我现在最大的愿望是看到孩子们都能有一个幸福的家。”黄元恩说自己经历过两次家庭变故,他比其他人都更懂得家的意义。他和岑氏标曾经的家,如今已是破败不堪,岑氏标走后留下唯一的东西是一张旧木床,黄元恩想起她的时候总会去看看那张仅剩框架的床。由于房子已经成为了危房,加上孩子们都已经长大,这个曾经的家已经不适合居住。孩子们平时打工或者假期回家都不得不借宿到几个叔叔(岑氏标前夫的弟弟)家。
“坛中无酒不留客。”这是在逻西乡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句谚语,而在黄元恩的人生故事里,他并没有因为“无酒”而离去,承诺、责任、爱让他留了下来。19年,4个孩子都已经长大成人,而黄元恩正在老去;19年,黄元恩用行动兑现了他和妻子的承诺。人生能有多少个19年?黄元恩,一个憨厚老实的农村男子在这19年里用行动诠释了一个男人的承诺、责任和对家庭的爱。
新闻推荐
“你做得好,我们跟着你干!” □本报记者 李海雁 通讯员 黄元鸿 文/图
看着猪舍里一天天长大的猪,冉桥送的父亲冉茂云笑了 有这么一些人,虽然天生得不到上天的眷顾,落下了身...
乐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乐业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