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云亦云)作为纪录片交流平台的广西国际民族志影展,旨在增进各民族及地域间的文化交流与对话,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民俗。1月21日至25日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影视厅举行的“广西国际民族志影展之民族手工艺与饮食”主题活动,共播映9部最新纪录片,最长的近2个小时,最短的仅11分钟。
广西国际民族志影展由广西民族博物馆于2012年创办,其前身为广西纪录影像展,是一个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的国际民族志双年影展。广西国际民族志影展关注中国、东南亚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历史变迁及民族文化多样性,致力于推动纪录影像的多元取向,彰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多元文化和多彩世界。本届广西国际民族志影展由广西民族博物馆携手腾讯视频、广西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共同主办,中国影视人类学学会、广西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广西音像资料馆、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乡村之眼公益影像计划、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群等单位协办。影片内容涵盖壮、瑶、苗、侗、京、黎、藏、傣等民族,涉及手工艺、戏曲、节庆、信仰、饮食、服饰等题材。
此次主题活动播映的纪录片,包括《城味》《秀娘》《水》《侗族咖啡打油茶》《靖西百年牛市》《舌尖上的乐业——柴把把》《远山》《刘三姐》《瑶山·白裤瑶》。关于美食的纪录片最受观众欢迎,比如《舌尖上的乐业——柴把把》,展示了乐业县著名的“发财菜”——柴把把制作过程。这道菜每逢农历“六月六”和“七月十四”才上桌,做法颇有考究,先将鸭肉皮、鸭血粑、鸭肠、鸭肝、鸭肾、猪肉、生姜、葱白、豆腐片、辣椒、酸笋、芋艿、山梨等10多种原料切成细条,着料后捆绑成把,将鸭脂肪煎炸出油后,再一把一把地下锅煎炸而成。因状如农民上山打的一捆捆木柴,故得名“柴把把”,“柴”和“财”同音,于是又成了“发财菜”。吃“发财菜”也有讲究,必须将整把菜放入口中,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十分刺激。
参与此次主题活动的纪录片,均是以人类学、民族学为学术支撑的民族志电影,同时也鼓励对民族或地域文化进行多元表达;坚持纪录影像的文化品格,探索各种可能的表述方式。除了关注传统民族文化的作品,还有富于忧患意识的现实主义力作。其中的《水》涉及环保题材:高山秃鹫是不是真的要走向灭亡?雪域高原的人们如何看待世界都在讨论的气候变化?纪录片工作者出于责任感,扛起摄像机,用自己的影像语言来寻找答案,让观众为之沉思,受到启迪和警示。
新闻推荐
广西初雪飘桂西 邕城入冬或偏早 未来几天南宁将继续低温寒冷天气,最低温出现在18—20日市区为4—5℃
天气湿冷,赶紧穿上厚衣服■本报记者 张芳琳 通讯员 梁岱云 陈业国/文 记者 段柳健/图阴雨、霜冻甚至雪花,冬天的元素接踵而至,相比之前,这两天广西进入了更为严寒的日子。记者翻了一下去...
乐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乐业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