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办公室, 阳广源回忆着曾经的获奖经历
□本报记者 喻武强 李柄宏 文/图
大保小学坐落在乐业县新化镇连篆村的大保山上。这里,山连着山,峰托着峰,岭堆着岭,重重叠叠。通往大保小学的山路只有不到两米宽,一边靠山,一边是悬崖。从山脚下一路开车到山顶,转了十来个弯道,用了近20分钟才到大保小学。
一栋教学楼、一个篮球场、一面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49名小学生分坐在两个教室齐声朗读着课文,琅琅的读书声,在空旷的山间回荡。一位老师手执粉笔在黑板上写着词句,写完后,他转身回望着正在读书的学生们,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
这位老师名叫阳广源,今年49岁,是大保小学建成以来唯一的老师。在一间休息室里,记者看到,一叠厚厚的奖状、奖牌叠加起来足有半米多高,阳广源告诉记者,这是他从教21来年所获得的荣誉。
1. 为村童 准木匠变身教书匠
1982年,阳广源高中毕业后,因为家境贫困,加上小时候因意外事故导致脊椎严重损伤,无法适应重体力劳动。毕业后他只能断断续续地跟着木匠师傅学习简单的木工。
直到1993年他准备购置工具,自己当木匠的时候,村小校长、教导主任、村支书及屯里的群众找到他,希望他能做个代课老师。
“广源啊,大保山上自古以来就没有过学校,孩子上学要翻山越岭、涉水过河到七八里之外的连篆小学。晴天还好些,下雨天太难了。全屯二十多个适龄孩子只有一半人得读书。”村小校长说。村民们对此很担忧,为解决孩子上学难的问题,他们与乡里联系,希望再建一所学校。乡里同意了,但外面的老师不愿意来,找老师成了当时的难题。“当时附近的村民找到我,希望我能担此重任。”阳广源说。
听了乡亲们的话,阳广源几夜睡不好觉,思想斗争非常激烈。事情明摆着:要想富得快,就外出搞木工,当时靠技术手艺,一个月至少有七八百元收入。而做代课老师,一个月只有50元钱,连自己都养不活,还谈什么发展?但是看着孩子们失学,阳广源又觉得对不起大保山的老百姓。最后,阳广源决心留在山上,创办大保小学,做代课老师,让大保山的孩子们一个不少地读上书。
就这样,从1993年9月起,阳广源成了一名代课老师。
2. 用心教 把学校当成家
阳广源决心留在大保山上办学,然而建校基地没有,怎么办?他果断地决定,把自家在村边的两亩责任地贡献出来,作为建校地基和学校球场。然而他这决定一提出便遭到家人反对。家人指责他不懂做人,放着木工不做,偏要做个代课老师。有些村民也嘲笑他是傻瓜笨蛋,不明白他到底图什么。面对种种压力,阳广源没有退缩,也不去争辩,他知道有些道理一时很难讲清楚,只能让事实来回答。为了减少两亩责任地收入的损失,阳广源在空余时间就会到离家较远的荒地上开荒种地。
在建校中,阳广源既是组织者、指挥员,也是一个民工。他亲自制作门框、窗户、课桌板凳、黑板等。20多天,阳广源起早摸黑,全身心地投入到建校的工作中。晚上,当阳广源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时,家人早已入睡。阳广源只好胡乱找些剩饭菜充饥。躺在床上,虽然又困又累,但阳广源却睡不着,损伤过的腰脊骨火辣辣地疼,好不容易才睡着,没过多久天就亮了。他强忍着疼痛赶紧从床上爬起来,带上工具继续来到建校工地上。
最后,大保山上终于建起了一栋两开间砖瓦结构的校舍。村里的私人老板班龙诚听了阳广源的故事后深受感动,捐献出20吨水泥、100方左右的砂石用来建设篮球场。
“第一次上台讲课,很紧张,也不懂得方法,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阳广源说。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他挤出时间去参加中师函授学习。每个月都会从微薄的收入里挤出一点钱来购买教育教学杂志等资料来学习。慢慢的,他开始摸清了一些教学门道。教学质量也开始有所提高,许多学生慕名而来。
“有些家长跟我说,把孩子放到我这里来,他们放心。甚至有些家长还说,如果孩子在这里也学不好的话,那就实在没办法了。这对我的教学方法是一种肯定。”阳广源笑着说。
由于阳广源不断地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得到很大提高。从1994年开始,每个学期的段考、期考,语文、数学科成绩排名都在全镇同类学校的前列。到1995年,学校的好名声吸引了几公里外六七个村屯的学生来到大保教学点上学。学生人数由原来本屯的20多个学生增加到现在的近50个学生。
3. 效应 :400块钱的分量
21年了,看着周围的人一个个建起了新楼房,而阳广源却仍旧住在简陋的老房子里。虽然在教学上取得辉煌的成绩,然而这么多年来,因种种原因而无法转正的他,依旧只是一个代课老师,每个月领着400元的工资艰难度日。
400元钱能买到什么呢?在服装店买几件衣服;在市场上买40斤左右的猪肉;如果邀上几个好友聚一聚,也只能选择在大排档吃;在高档点的首饰店,也买不了一件像样的首饰。
400元,对于一般人来说也许很少,但对大保小学的阳广源来说,却意味很多。这看起来并不起眼的400元钱,阳广源靠着它,让山区的村童们告别了“读书难、难读书”的窘境,让琅琅书声在大保山上久久回荡;阳广源带出的一批批学生以扎实的知识基础走出山区、走向城市,让山区的老一辈村民从孩子身上看到了希望。
新闻推荐
父亲患病母亲离家,小小的他学业面临困境—— 13岁男孩想读书 好心人请帮帮他 □本报记者 喻武强 文/图
班华成在采摘茶叶 时下,正是天气最为炎热的时节,在这燥热的天气里,城里的人们也许正享受着空调带来的凉爽,而乐业县新化镇连篆村达狼屯,一个只有13岁即将上初中的小男孩却不得不...
乐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乐业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