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新雄
“如果没有生态引导资金的支持我们村肯定搞不成有机茶园,如果没有有机茶园我们村民肯定不能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实现人均收入翻一番。这两年村民尝到了生态产业的甜头,巴不得多搞一些生态项目呢。”乐业县甘田镇夏福村的负责人说起“生态广西建设引导资金项目”便赞不绝口。该村的茶园经引导资金扶持改造成有机茶园后茶叶身价倍增,由原来每公斤60多元上升至每公斤120多元。去年,当地的169个农户积极主动把19680亩自有茶园改造成有机茶园,一起走生态致富路。
这是我区“生态广西建设引导资金项目”实施取得良好效果的一个缩影。
自治区环保厅副厅长钟兵介绍,从2008年开始,自治区财政设立了生态广西建设引导资金(以下简称“引导资金”)并纳入年度预算,作为引导和推进生态广西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措施。4年来,我区共安排引导资金1.5亿元,实施了137个项目,在生态产业、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农村环保和生态村镇建设等方面支持一批试点示范项目实施,同时也推进了一些与生态省区建设相关的重大政策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推广,发挥了显著的示范带动作用,调动了社会参与生态省区建设的积极性,吸引社会资金超5亿元投入生态产业发展。
1
资金用在刀刃上
“我们搞引导资金项目的原则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引领农民走上生态农业转型道路\’,找准切入点踏踏实实地坚持下来。实践证明,这一模式确实有效果。”区环保厅生态处的冯建华处长告诉记者。
4年间,生态引导项目最有效的切入点是实施有机农业生产及有机认证。我区把建设有机产业示范点作为着力点,在桂林、南宁等9个市安排有机农业发展及有机认证项目达26个。记者在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采访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搞有机产业就不能用化肥和农药”。在容县自良镇河步村有机沙田柚生产场里,人工放养和繁殖了很多蟾蜍,用来防控沙田柚的“天敌”黑蚱蝉。由于在生产过程中杜绝化肥、农药使用,施用优质有机肥、生物有机肥和生物农药,采用物理杀虫技术,并定时对基地水、土、空气质量和产品质量进行检测,河步村生产的有机沙田柚质量得到提高,销售价格也大幅提升。玉林逸兴企业总经理陆家逸告诉记者,去年他们公司生产的有机沙田柚卖价,是普通沙田柚的5倍。
自治区环保厅提供的数据显示,综合各项目实施情况看,大部分项目均按照计划实施并取得良好成效。到2011年底,自治区安排的65个引导资金补助项目中,已完成项目建设目标并通过验收的有16项;已完成实施计划、正在准备或等待验收的24项;正在实施的25项。已实施完成的35个生态经济类补助项目,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并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例如,在桂林、百色、玉林和崇左等9个市安排的26个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及有机认证项目,共涉及水果、茶叶、大米、食用菌、中药材、水产、有机肥等产品种类22个,目前,这些项目实施后已获得有机认证面积3.6万亩,总产值约3.797亿元,与常规农业相比,效益至少提高50%。此外,一些正在实施的项目近期还将增加有机认证面积1万亩以上。其中,乐业县的有机农业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已发展有机水稻2000亩、有机猕猴桃3000亩、有机茶2万亩、有机核桃2.5万亩,特色产业发展良好并得到环保部的赞扬和肯定,已由自治区环保厅推荐作为国家级有机产业示范县建设试点。在引导资金的带动下,我区生态有机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一批种植产业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向更高级的有机产品生产发展,提升了产业层次,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增加了地方和农民的经济收益。
另一个值得称道的切入点是特色产业项目的实施。在引导资金的扶持下,小叶榕、金槐、毛葡萄等一批特色产业项目不仅显现出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在治理退化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作用。如2009年由广西农科院申报实施的“岩溶山区野生葡萄资源利用及其石漠化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突破了关键技术,解决了野生葡萄雌雄异株、稳定性差、产量低等问题,大幅度提高了挂果率及产量,同时增加石山的植被覆盖度,探索出在石山区进行生态种植的模式,为规模推广及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基础。
2
示范项目实现变废为宝
变废为宝是引导资金在希望的田野上展示的又一神功。记者在宜州采访时了解到,作为我区最大的蚕茧基地,当地蚕茧产量大,废弃物蚕沙的量也大。引导资金介入前,当地蚕农乱堆、乱放、乱倒蚕沙,蚕沙中的病死蚕、病毒、病菌不时污染当地的水和土,成为桑蚕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调研,环保厅将引导资金用于蚕沙无害化项目建设,扶持广西舜泉蚕业科技公司建立了蚕沙无害化综合治理示范区,构建了屯、乡、县3级蚕沙收集示范系统和标准化蚕沙提取叶绿素产品和有机肥生产线,建成年处理能力30万吨蚕沙无害化处理中心,通过集中收集蚕沙进行无害化处理,生产出符合国家标准的有机复合肥。2010年,公司共收集蚕沙3万吨,生产蚕沙有机肥8000多吨,收入660多万元。
针对我区农业生产方式比较粗放、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废弃物产生量大、农业化学品投入不断增加、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显突出并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等问题,基于源头预防和控制农业环境污染、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等因素考虑,近年来引导资金重点安排了一批生态农业、有机种养、废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方面的示范项目。如利用桑蚕秆、果枝等种植食用菌;利用养殖废物(猪牛粪、蚕沙等)、废菌棒、农产品加工业废弃物(糖厂滤泥、灰渣、酒糟等)生产有机生物肥等项目,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经统计,补助项目实施后共消纳农业及加工废弃物75万吨,生产有机肥超过50万吨并通过了有机认证,为我区有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机肥料支持。通过有机种植推广及发展有机肥产业,产生了减少化肥农药投入、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和恢复地力、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多重效益。
引导资金支持的另一重点是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应用研究和示范推广。该技术主要以木糠、稻壳、秸秆等农林废弃物和有益微生物作为发酵床垫料,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快速分解粪尿等畜禽排泄物,并生成肥效良好的有机肥,基本做到养殖废水零排放。为解决该技术在我区应用的适应性和降低养殖成本等问题,2008年安排并由广西师范大学实施了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应用研究和示范项目,通过土著有益微生物的筛选优化、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示范,形成了适宜我区地理气候环境条件的发酵床技术应用和管理模式,起到了节约成本、减轻疫病、提高效益和改善环境的作用,推广后受到养殖户的欢迎。两年来安排的4个发酵床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已建设改造发酵床猪舍7.4万平方米。实施后效果良好,促进了养殖业清洁生产,有效控制了养殖污染,并形成一定减排能力。
3
以点带面 良性循环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了这样一个事实:引导资金项目的实施显现出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其一,各级政府的观念正在发生可喜变化。通过探索和试点示范及其取得的初步成效,引起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发挥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特色产业的关注和重视,看到了发展生态特色产业的良好潜力,进一步增强了走绿色发展道路信心和决心。一些地方特别是重要生态功能区的边远山区县,已明确将发展生态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的重点方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转型。
其二,有效调动了社会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实施引导资金项目,不少企业对生态产业的理解逐步加深,从事生态产业的意愿和积极性越来越高,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合浦一酒业公司近年来加大投入不断完善生态产业链,发展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酿造-养殖-种植-加工循环产业链,产品种类越来越多,且部分产品通过了有机认证,综合效益显著。初步统计,引导资金补助的生态产业类项目已吸引、带动社会资金投入超5亿元。部分项目的实施单位积极发挥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向农民进行生态、有机农业理念和技术的宣传培训,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组织农民开展生态有机农业生产,促进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特别是一些项目的实施还推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此外,引导资金还为生态产业技术研发、成果推广应用提供了平台,激发了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参与热情,他们以试点示范项目为依托,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创新研究和成果推广,解决技术难题,并向企业、农民传授新理念、新技术,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了项目的科技含量。目前,全区从事有机农业的企业从2008年引导资金安排前的10家快速发展到90多家。部分有机产业企业和相关科研院所、高校自发成立了广西生态有机产业联合会,这也是目前全国仅有的两个地方有机产业专业社团组织之一,该联合会在组织会员培训教育、认证协调、市场拓展等方面正在发挥积极作用。
其三,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发展生态有机产业是从生产源头解决食品不安全问题的有效措施,对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引导资金的支持、带动下,我区生态有机产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供应市场的安全、优质农产品逐年增多,农产品质量声誉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从检查情况看,获得引导资金支持的有机产业类项目大多能够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生产标准体系进行生产和管理,对农业化学品使用进行全过程控制,有效提升了产品质量。值得肯定的是,通过宣传和教育,项目实施单位的社会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自律意识得到提高,同时也扩大了有机产品的影响和公众的认知度,促进了社会消费观念的转变。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徐顺东本报通讯员吴桂群黄瑞校“龙门小学饮水困难,可以从打油村引水,但打油村属于逻沙乡,当地群众不让引水,咋办?”“农书记,个别村干部在兑现惠民政策时有偏袒亲戚谋私利现象,这种要不得啊。”...
乐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乐业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