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顺东 本报通讯员 吴桂群 顾桂源
2010年,乐业县与凤山县一道获得“广西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称号,这是乐业发展旅游产业的一块“金字招牌”。
今年,乐业更是加大对旅游景区的深度开发。县长李艳花近日向记者介绍,乐业将继续以创建“大石围天坑群国家级5A景区”为契机,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景区规划开发尽可能保持大自然原貌
站在大石围天坑海拔1486米高的东峰,俯瞰613米以下的原始森林,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惊叹之余,总有一些游客意犹未尽:要是有缆车,能在天坑之上溜一回就更好了!
“其实,很多游客向我们提出类似建议,但是,从尽可能保持大石围天坑原貌,以及防止坑底森林遭污染角度考虑,我们没有规划建设缆车。”在大石围天坑,乐业县委宣传部部长黄维新介绍,阿迪力在天坑上走钢丝之后,对于钢丝的去留也曾经过一番讨论,最终经过专家论证,认为这条钢丝的存在,能让游客更加直观感受大石围天坑之雄伟,才得以保留。
从开发大石围天坑旅游开始,10多年来,除了两个观景台和道路之外,整个大石围保持原样,而路途中的树木都被“刻意”保留原样,游客来往也得低头,路基都是用当地的石灰石石板铺设,跟自然景观融合一体。除大石围天坑之外,仙人桥、穿洞天坑等,都保持了原来的风貌。
如今,乐业正在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实施旅游景区深度开发,创建“大石围天坑群国家级5A景区”,启动白洞观光电梯和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建设,年内完成大石围天坑玻璃观光平台、白洞景点公路、布柳河景区改造等。(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无论怎么开发,我们的原则不变,就是尽可能保持大自然的原貌!”乐业县委书记农弘说。
几年来,乐业兴建了亚洲最大的攀岩墙、国家级登山健身休闲步道等,独特的自然岩壁攀岩、原始森林穿越、山地自行车、水上皮划艇等项目。
乐业还引进了户外俱乐部操办各种赛事,通过举办国际天坑旅游节、国际山地户外挑战赛、攀岩精英赛等一系列活动,吸引中外游客和户外运动爱好者。
净化旅游环境,扫除游客被“宰”顾虑
春节期间,“3个普通菜近4000元”的一则微博将海南三亚再次推向舆论浪尖时,乐业火卖民俗生态村的农家乐却是一片乐融融景象:就餐按人头算,每人25元,明码标价。“物价涨了,我们也涨了5块钱!”主人一个劲向客人解释,客人自然也乐意接受。
火卖村农家乐老板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计算盈利的标准与外界不同。比如:一只土鸡市场价每公斤40元,两公斤重的生鸡可以卖80元;而自己宰杀后上客人餐桌,如果卖到90元,他们认为这10元就是盈利。“本身,我们用玉米养鸡,比单纯卖玉米又赚了一截。”2月20日,在火卖村用餐,一名姓周的老板如此计算盈利模式。
记者从乐业县了解到,2011年,不到15万人口的乐业,游客超过50万人次,但因“宰客”而投诉的案例基本没有。
“如果把‘木桶理论\’用在乐业旅游环境里,群众素质可能就是其中的短板,因此,我们不断加强对群众的文明教育。”李艳花介绍,以《乐业市民文明手册》为教材,该县充分利用文艺宣传、图片展示、播放专题片、文明礼仪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县城居民的文明礼仪知识知晓率达95%。
旅游发展群众共享,用有机牌子换发展路子
“发展旅游产业,如果只是政府、商家富裕起来,而农民则依然贫困,那么我们的‘金字招牌\’也不会很响亮。”农弘介绍,必须借助生态优势,用有机牌子换当地老百姓的发展路子。
乐业在各乡镇加快培育1至两个优势主导产业,今年要成功创建“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县”。目前,该县有机农业生产已初具规模,其中已发展有机水稻2000多亩、有机猕猴桃3600多亩、有机茶两万亩、有机核桃2.5万亩、有机油茶3万亩。
农弘向记者介绍,计划用两年左右时间,把乐业打造成为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县,让乐业的有机农产品随旅游而声名远扬,也更加增添广西旅游新一极的魅力。
新闻推荐
深山唱响“致富歌” ——乐业七大亿元扶贫产业进入“丰收期”纪实
本报记者徐顺东陈强本报通讯员吴桂群黄元鸿乐业县是全国首个、广西惟一的综合性有机农业示范基地。2012年开始,乐业提出打造有机米、茶叶、家禽养殖、畜牧养殖、库区养殖、林业、特色水果等七个亿...
乐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乐业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