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新闻 靖西新闻 田阳新闻 田东新闻 平果新闻 德保新闻 那坡新闻 凌云新闻 乐业新闻 田林新闻 西林新闻 隆林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百色市 > 乐业新闻 > 正文

该叫天坑还是漏斗?

来源:广西日报 2010-09-09 22:34   https://www.yybnet.net/

□唐 俊(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开编语

深藏于广西乐业西部岩溶峰丛中的“大石围”,究竟是怎么发现的?是谁最早将科学的眼光投向那处神秘莫测的所在?大石围面积到底有多大?该叫它“天坑”还是“漏斗”……如今,“大石围天坑群”早已成为令人神往的旅游胜地,但深藏于那幽深洞穴里的诸多秘密,还远没有完全揭开。人类在对它进行科学探索的攀登中,也远没有达到顶峰。

本报今日刊登一位最早参与大石围考察的林业勘测科研工作者的来稿,并将陆续刊发记者的采访报道,以便读者更深切、更全面地了解大自然赐予广西的这一神奇。

在乐业县城西北面岩溶峰丛中,有一个洞口朝天、垂直深陷、长宽及洞深均达数百米的怪洞,洞内四周均为陡崖巨石所包围,呈竖井状,洞底有落水洞直通地下暗河。当地群众形象地把它叫做“大石围”,并视其为神洞圣地。如今,通称之为“天坑”。但作为一位首先参与对大石围进行科学考察的科研工作者,我对“天坑”这个名称有不同看法。

当地人叫它“大石围”

1995年11月,广西林业科技工作者最先对大石围作了科学考察,并首先通过媒体和多种专业刊物向世人作了公开报道,从而揭开了大石围的神秘面纱。1998年以后,中外各种科考探险队接踵而来,发现乐业大石围地域附近类似大石围这样垂直深陷、呈竖井状的石围大大小小共有20多个,发育在著名的弧形褶皱、压扭性断裂组成的S型构造区域内,且绝大多数集中分布在百朗地下河的中游段,故称为“石围群”(现都叫“天坑群”)。对于大石围这种奇特罕见的岩溶地质地貌奇观,用什么样的名称才能更贴切地还原其貌?

过去,当地群众历来把它称为“大石围”。记得那是1995年11月中下旬,我们一行最先对大石围进行考察时,在南坳下面100多米的陡崖下,用长焦镜头看到并拍摄了大石围西南山顶洞内一侧500多米高的大绝壁下巨大的落水洞。这和我们到大石围南面一里左右的产子瑶屯访问祖孙三代都曾下到大石围洞底查看过的黄昌达老人等时,他们所说“大石围洞内陡崖下洞底有一个很大的落水洞可直通地下暗河,在洞口可清楚地听到地下河哗哗的水流声”相同。

在参考相关资料后,结合大石围地形地貌的特点,我们在1996年第一期《广西林业勘测设计》杂志中,以《神秘险峻的大石围、黄猄洞》为题,首先作了较为翔实的公开报道,称之为“垂直深陷、洞口朝天、呈竖井状巨大溶蚀洼地”。但我们觉得称它为“溶蚀洼地”,仍不能充分表达它是一个洞底有巨大落水洞、是个岩溶漏斗的特性和特点,因此在描述中还加有:洞底有落水洞可通地下暗河。以表明它是个岩溶漏斗。

1996年第三期《中国岩溶》以《广西乐业雅长林区大石围、黄猄洞考察》为题,刊登了广西林业科技工作者对大石围、黄猄洞考察发现和认识的科考成果稿件,将大石围名称改为“竖井状溶蚀陷坑”。

1998年3月,广西电视台和乐业县共同组成的科考探险队深入到大石围洞底和地下暗河考察后,对大石围的名称有如下的记述:“大石围到底是什么?它是一座宽度、深度均达数百米的幽深大谷。”

地质专家叫它“天坑”

1998~1999年2月,有关方面组织水文地质专家对大石围等地进行考察后,媒体在报道中开始将大石围称为:天坑、天坑群、喀斯特漏斗群。

2000~2002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洞穴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对大石围及其相关地域进行岩溶地质等多学科全面、深入考察后,将考察成果整理成书。书中将国内外对类似大石围这种特殊岩溶地质地貌的各种不同名称和称谓作了介绍后,认为“天坑”最为确切,故取名为“岩溶天坑”,并对“岩溶天坑”作了定义:

天坑在国内外的不同所在地均有不同的称谓,但其意义多具有同义性。例如国内各地的名称有“岩湾”“石院”“龙缸”“石围”“天坑”……在所有的这些称谓中,我们认为“天坑”最为确切……“岩溶天坑”的科学含义或基本定义是:发育在连续沉积厚度及其含水层包气带厚度均特别巨大(地下水位深埋)的碳酸盐岩层中,从地下通向地面,四周岩壁峭立,深度与平面宽度从百米至数百米以上、底部与其发育期的地下河相连接的一种大型陷坑状负地形。此外,在旅游观赏方面是否具有稀有、险峻、雄奇、壮观、生态环境独特等综合属性,也应被认为是鉴别天坑与一般漏斗或竖井的重要依据之一。

综合我国目前《辞源》、《辞海》、《新华字典》等对“坑”字的解释应是:地上深陷处、地洞;或地面上凹下去的地方。也就是说:天坑上面虽有洞口,但下面没有落水洞,其底部是封闭的,坑的内部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是可以存储水和其他物体的。这样孤立的坑,阻断了它和地下暗河的直接联通及互相促进的自然生态关系。那么大石围内坍塌陷落下来的成千上万方甚至是几十万方的石块、土壤和其他杂物,只能在这个封底的坑里储存,不能通过地下暗河逐渐地将之输出和排走。那么,岩溶地貌也就不会出现和演变成为峰丛——峰林——孤峰溶蚀平地等各种地貌了。

我认为该叫它“漏斗”

1998年3月初,广西电视台和乐业县共同组成的科考探险队,首先深入到大石围洞底和地下暗河中考察,对岩溶漏斗与地下暗河的关系,有如下记叙和报道:

谷底东南西三面呈锅底状向内倾斜,而北面是悬崖,却向外凹陷一块——那儿有个黑糊糊的大洞。来到洞口,但见巨石碎土全一股脑儿倾进幽深的洞内,形成约70度的坡。洞内什么都看不见,却传出巨大的水声,令人心跳不已。有地下河瀑布?这是我们的第一个反应……地下河的河滩上净是汤盆大的石灰岩石块,起着棱角,全是从洞口冲下来的……大石围再塌下多少土石,这条河也能带走。

这就真实生动地证实了:大石围是个通底的塌陷型岩溶漏斗,洞内塌下来的大量土石,通过落水洞逐渐进入地下暗河,再通过地下暗河的水流作用,将这些土石清除输送排走,这就促进和加快了大石围岩溶漏斗自然生态的变化和发展。

正因为它是个岩溶漏斗,后来才有众多的各种中外科考探险队通过这个岩溶漏斗洞底的落水洞,进入到地下暗河中去做进一步的科学探险考察。因而,我们认为其可称为“乐业大石围世界级超大型竖井状塌陷型岩溶漏斗”。这个名称明确而直观地反映出了它的所在地,当地民众历来对它的称呼,它规模的大小,并还原了它真实的原貌、成因和特殊性状。

若要简称,它便是“大石围岩溶漏斗”、“大石围漏斗”。

新闻推荐

让“金字招牌”亮起来

本报记者廖庆凌本报通讯员韦业烈袁永利10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宣布广西乐业-凤山地质公园入选世界地质公园,宣告乐业、凤山国家地质公园加上“世”字号靓装。在这块“金字招牌”照耀...

乐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乐业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该叫天坑还是漏斗?)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