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劲松
“大石围”,千万年来一直默无声息地沉睡于乐业县幽深的岩溶峰丛中。虽然当地村民祖祖辈辈伴着“大石围”生活,口口相传知道这个洞口朝天、神秘莫测的“巨洞”里生长有很多珍奇药材和树木,但对外人总是三缄其口——因为在当地人眼里,“大石围”是神洞圣地,一旦冒犯,会招来天灾人祸。
那么,到底是什么人最早揭开了“大石围”的神秘面纱呢?近年来,在陆续见于各类报刊的报道中,有种种不同说法。9月3日,在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已年逾七旬的高级工程师唐俊翻出一堆已经发黄的资料,很是自豪地对记者说:“首先揭开‘大石围\’神秘面纱的,是广西林业科技工作者!”
林业调查惊见“巨洞”
谈起往事,唐俊感慨良多——最早对“大石围”进行文字记述的,是乐业区直雅长林场的职工。1993年,在一次林业调查中,黄开响等林场科技人员跋山涉水来到林区边缘,惊异地发现了这个“巨洞”。在进行初步勘测后,黄开响等人作了如下文字记述:
“林区边缘有‘地下森林\’,当地人叫做‘大石围\’,方圆300亩,深500米左右。四周是悬崖陡壁,下面是原始森林,至今无人下去考察。”
两年后的1995年秋,雅长林场向自治区林业局所属《广西林业》编辑部通报了有关“巨洞”的一些情况。
乐业发现“巨洞”的消息,立即激发起自治区林业专家的极大兴趣。1995年11月中旬,时任《广西林业》编辑部副主任的覃星、杂志社记者韦健康、梁兆群约请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唐俊同行,携带地形图、地质图和摄影、录像设备,前往乐业探洞。
当覃星、韦健康、唐俊等一行攀爬到“大石围”峭壁边缘时,激动的神态只能用“叹为观止”来形容。在荒凉广袤的岩溶峰丛中,一个大口朝天、垂直深陷的巨洞,赫然出现在眼前,犹如石山峰林间突然张开一张巨口。探头往洞底望去,只见壁立万仞,如切如削。洞底生长着茂密的原始林,寂静幽暗。有人试着从西面海拔1460多米的峰顶向巨洞中滚落一块大石头,10多秒钟后才听到回音,响声如闷雷。
祖孙三代冒险采药
面对洞底大片原始森林,却无法下去探个究竟。正当覃星、唐俊等人为此遗憾不已时,有人告诉他们:在距大石围不过一公里的产子屯,住着位年近六旬的老人黄昌达。为采棕皮和药材,黄家祖孙三代都曾下过“大石围”。
面对考察人员,谈起在“大石围”洞底的所见所闻,黄昌达感慨不已:大石围四周峭壁直立,深约600多米,一般人是根本下不去的。但是,在“大石围”外边一座山坳上,有个小山洞,从这个小洞钻进去,顺着弯弯曲曲的洞道往前爬,到达另一端出口时,你会吃惊地发现:这出口正好嵌在“大石围”东面峭壁上!仰面望天,这里已经下到“大石围”崖壁的一大半,距底部只有百米左右的距离了。当地人采药,爬的就是这条“秘道”。出洞口后小心翼翼踩着峭壁上凸出的螺旋状石槽,扯着崖壁间弯弯曲曲的藤蔓往下爬,最终可以下到“大石围”底部。通常早上8时左右出发,要到下午1时左右才能到达洞底,其间艰难可想而知。
在黄昌达印象里,“大石围”洞底十分阴湿,林子里的树木种类和洞外大不一样,有大到4人才能合抱的樟树,有酸枣、香木莲和棕榈,药材以岩黄连最多。动物见到过松鼠、飞虎(鼯鼠)、黄鼠狼、果子狸,个头都比洞外见到的要大。有一次,突然见到一只“老鹰”展翅落下,等它停到树上倒挂起来时才认出——是只巨型蝙蝠!
黄昌达说,父亲曾告诉他说在洞底碰到过粗达20多厘米的大蟒蛇。黄昌达自己虽然没碰到大蟒蛇,却在大片倒伏的草丛里见到过“蛇路”。
最让黄昌达难忘的,是崖壁底部一个黑幽幽的大洞,远远望去犹如一只张开大口等待猎物的巨兽。黄昌达好奇地悄悄走过去观察,远远便听到“哗哗”的流水声。走近洞口时,流水声变成了“轰轰”巨响,一股股凉飕飕的风从洞里扑面而来,吹得洞边几棵大棕榈树向外倾倒……听到这里,覃星、唐俊等人初步断定:洞底通地下河!
黄猄洞里有喜有忧
离开险峻的“大石围”,考察队一行又来到位于花坪乡南部约10公里的黄猄洞,这个长约320米、宽约200米、深约160米的大洞,和“大石围”一样同属溶蚀洼地。当地人之所以称其为“黄猄洞”,据说是因为解放初期,乐业县第一任县长为帮助当地农民脱贫,曾弄来一批黄猄在洞中放养。
和巨大的“大石围”相比,黄猄洞显得更为幽雅。令考察人员喜出望外的是,黄猄洞西北角相对比较低矮的崖壁上,有不少突出的岩石、树干和藤蔓,其间两段没有任何攀附物的绝壁,也已被当地采药人装上了简易木梯,从这里附崖攀缘而下,可以直达洞底!
在雅长林场负责人罗庆二等人的带领下,覃星、韦健康、梁兆群、唐俊等人绷紧神经,一个跟着一个小心翼翼往下爬。摄影设备则用藤蔓绑着,一节一节往下吊。下到洞底时,几个人已是手脚酸软,浑身汗湿。
环顾四周,黄猄洞洞底的景象令他们有忧有喜——洞底原来生长着极珍贵极茂盛的原始常绿阔叶林,可惜人类的足迹早已踏上这片土地,大片原始林被砍毁,开垦来种玉米、杜仲等作物。所幸在西北、东北角崖壁下乱石堆间,还保留有一小片原始林,林内有任豆树、德氏鸭脚木、光荚红豆、大果木姜子、东京桐、白桂木、瓜馥木等。
在洞底极为茂盛的藤本植物中,一株树龄达上百年的特大扁藤让考察人员惊叹不已——这株扁藤扎根于岩石缝隙中,爬上崖壁后分为两枝——往上爬的一枝,已高达20多米;横生的一枝,却没能逃脱人们的砍刀。经测量,扁藤藤条宽30厘米,厚5厘米,分支最宽处达75厘米。见多识广的林业考察人员不由得惊叹:“这是目前在广西见到的最大的扁藤了!”
广西林业科技工作者首次考察“大石围”、黄猄洞的文字报道和图片,分别在1995年第六期《广西林业》杂志、1996年第一期《广西林业勘测设计》杂志发表;考察人员拍摄的录像,则于1995年12月初在广西电视台播出。
自此,人类科学探索的目光开始投向“大石围”……
新闻推荐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2010—2020年) (摘要)
第一章林地保护利用现状与形势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至2009年,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活立木蓄积量、木材产量等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全区林业总产...
乐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乐业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