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新闻 靖西新闻 田阳新闻 田东新闻 平果新闻 德保新闻 那坡新闻 凌云新闻 乐业新闻 田林新闻 西林新闻 隆林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百色市 > 乐业新闻 > 正文

繁花似锦硕果盈 戏剧强省展盛景

来源:广西日报 2009-10-16 23:31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秦雯 蒋锦璐 本报实习生 陈玉 李佳倪 文/图

好戏连台,佳作迭出,金秋时节,八桂大地收获文艺硕果。为期15天,14个专业艺术团体,15台优秀剧目汇聚“第七届广西剧展大型剧目展演”舞台,彰显我区戏剧创作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和实力,集中展现了广西气派舞台艺术精品的无穷魅力。作为我区四年一届的最高规格戏剧展演,本届剧展在整体水平、数量、质量、规模上都超出往届,一批思想内涵丰富、艺术特色鲜明的舞台力作与优秀戏剧新人脱颖而出。

一、继承优秀戏剧传统

突出浓郁地域特色

本届剧展,题材之广,数量之多,内容之丰,质量之高远超往届。广西戏剧人厚积薄发,向八桂大地具有民族文化优势及深厚历史积淀的艺术资源富矿掘进,攫取红土地钟灵毓秀之气,参展剧目洋溢着浓郁的广西地方特色。

刚刚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首部海洋题材大型舞剧《碧海丝路》,以北海地方渔民与大海和谐共生的生活情境为依托,结合海港的动人传说,展现了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壮丽航程。

入选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的新编现代桂剧《欧阳予倩》生动地再现了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民主人士与中国共产党精诚合作、开展“戏剧救国”运动的艰辛历程。

填补了广西壮族歌剧空白的《壮锦》,用歌唱形式记述壮族文化和心灵史的先河,讲述了用爱情、智慧、生命寻找带有壮民族“幸福密码”壮锦的故事,集中展示尼的呀、嘹歌、八音等壮族经典音乐元素。

新编历史桂剧《灵渠长歌》,反映越人后裔史禄奉秦始皇之命开凿灵渠,沟通湘江、漓江的可歌可泣历史,和“牺牲小我成就大家”的“灵渠精神”。

立足本土,才能走得更远。音乐剧《桂花雨》、彩调剧《哎呀,我的小冤家》、壮剧《天上的恋曲》讲述广西本土故事,凸显浓郁地方韵味。舞蹈诗《山水·桂林》的演员们以诗一般的肢体语言,引领观者体验桂林灿烂的历史、秀丽的山水和民风民俗。音乐剧《白头叶猴》以保护广西独有的珍稀动物白头叶猴为题材;歌舞剧《谷魂》深刻挖掘古骆越稻作文明,展现了广西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

在本土戏剧与文化传统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同时,以传统剧目或经典名著为基础改编的剧目,在参演剧目中仍占据一定分量,如京剧《御赐玉棋》,粤剧《目连救母》《西江龙母》,在情感与审美趣味等方面致力于消弭传统题材与现代人生活、情感取向的距离,做出了有益尝试。

戏剧艺术要拥抱新世纪的舞台,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展现新的创造力。本届广西剧展强调题材的现代性,即使是古代题材,也要求在立意和内容方面为当代受众所关注,而表现形式的突破创新更成为本届剧展的一大亮点。

在本届剧展上,有多个“第一”引人注目——第一部海洋题材的舞剧,第一部音乐剧,第一部壮族歌剧,第一部杂技剧……广西戏剧人秉承创新精神,张扬个性,以多样手法顺应多元市场需求,以“时尚”形式彰显内容,提升文化品格,使参展剧目更加多姿多彩。

二、开展多种合作模式 创新形式开拓市场

在文化成为生产力的今天,文化的重要性也得到了越来越多执政者的认同,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本届剧展一大突出现象就是,剧团与地方政府强强联合打造精品剧目。一些剧目如《碧海丝路》《壮锦》《白头叶猴》《谷魂》等,尝试采取了剧团与地方政府合作生产营销的模式,为专业剧团今后开展商业化演出及深化剧团体制改革摸索出一条新路。

艺术事业产业化、剧目生产商品化、演出方式市场化,是大势所趋;打造“夺大奖,走市场,传得下,唱得响”舞台艺术作品,树立广西品牌文化,亦是发展的必然。本届剧展“看领导不看观众,争评奖不争卖座”的现象有所减弱,不少参展剧团已不再把获大奖作为唯一目的,而是将这次评比作为开拓市场、争取观众的大好机遇。

木偶剧《金凤凰》参展后将在广西儿童剧院驻场演出。音乐剧《白头叶猴》先期就引入了制作人生产机制,由公司策划营销,市场前景看好,广西话剧团团长褚家设表示,剧展后工作的重心将放在该剧的推广上。舞剧《碧海丝路》欲借鉴《印象·刘三姐》的成功经验,将该剧打造成北海旅游业的重要一部分。古骆越歌舞剧《谷魂》则依托东南亚稻作文化圈的背景,将商演目标直指东盟国家。

将杂技、舞蹈、音乐融为一炉的广西首部杂技剧《小雪猫和独耳鼠》,不仅有童话剧生动的故事、可爱的造型、精美的道具,更运用了多种高难度杂技技巧演绎剧情。该剧在参展时便接到了来自区外的首张订单,国庆期间在西子湖畔的杭州乐园进行为数24场的商业演出,受到了青少年观众的喜爱。

著名导演龙杰锋表示,新的合作方式的改革,是此次剧展的一大特点:《谷魂》由广西彩调团、广西歌王文化有限责任公司以及乐业县人民政府三方合作;音乐剧《白头叶猴》是广西话剧团与崇左市人民政府一起参与的,这是一个很有前景的改革。著名编导张仁胜认为百色市委、市政府斥巨资打造壮族歌剧《壮锦》,“显示了政府对待本土文化的姿态”。

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李格训表示,本届剧展参演剧目在艺术性上强调“好看”。“以前是没戏看,现在是戏看多了”,因此,一定要用“好看”吸引观众。本次参展的音乐剧、歌舞剧相对较多,一是因为广西是歌海,有本土基础,二是因为音乐剧有时尚元素,较符合年轻一代的欣赏习惯。另外,杂技剧目首次进入剧展,也是因为一来这是广西强项,二来杂技剧目已摒弃了单纯技巧展示,幽默诙谐,强调互动,从而吸引了青少年观众。

本届剧展紧扣“戏剧的盛会、人民的节日”这一主题,作为我区文化惠民工程的一大重要活动内容,广大市民可凭票免费观看,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参展剧目雅俗共赏,满足了不同年龄层观众的要求,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成果,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与艺术品位,受到了戏剧爱好者的广泛关注。在南宁剧场、广西人民会堂等各大剧场,每次演出前都有观众早早候场,剧展大型海报前不时有人驻足观看,不少观众在演出结束后争相与剧组主创人员交流、合影。

为了培养更多的年轻观众,本届剧展赠票的相当一部分派向了邕城各学校,主办单位还特意在广西财经学院安排了三场演出。一位大学生在看完《天上的恋曲》后由衷地感慨:“传统艺术的魅力让人震撼,当代年轻人在追求帅哥美女扎堆的偶像剧的同时,更应该多关注我们自己地方的戏剧艺术,这些才是真正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东西。” 

然而,必须清醒看到的是,广西演出市场的真正繁荣还有待培养。广西戏剧家协会主席、著名剧作家常剑钧就指出,广西戏剧的群众市场还不够成熟,爱好者不够广,而本届剧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真正爱好戏剧的人拿不到票,不爱好的人拿着票不去看,这无疑是种浪费。希望今后广西戏剧家继续努力合作创作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接受市场的考验。

三、调动戏剧创作热情 注重本土人才培养

本届剧展激发了我区戏剧人才的创作热情,全面调动和展示了广西戏剧创作力量。绝大多数剧目主创人员以本地人员为主,成功推出了一批好演员、好导演、好编剧。从效果看,我区文化部门提倡的“培星活动”已初见成效。而在用好本土人才,调动广西力量,适当引入国家层面上的编导人才的原则下,剧展进一步检阅了我区戏剧创作队伍,交流了创作经验,引发了我区新一轮的戏剧热潮。

为了备战四年一届的广西剧展,区直八大剧团热情参与,起到了“示范”作用,南宁、北海、百色、桂林、梧州各地市剧团全情投入,各参展剧团调动了最优势的资源,汇集了最出色的人才,反复排练、精益求精,以更优秀的艺术实践,奉献给观众最完美的演出。

舞剧《碧海丝路》从策划到排演历时三年多,北海歌舞团的演员们从早到晚、马不停蹄地排练,磨破手脚,时常摔伤,天气更替的变化,加上排练量很大,不少演员带病坚持了下来,以保证演出质量。为达到舞蹈诗《山水·桂林》的最佳演出效果,桂林市歌舞团的演职人员早在两年前就开始苦练内功。音乐剧《白头叶猴》在今年7月份汇报演出后,为迎接9月的剧展,对整个剧进行了再度修改,力求给观众们耳目一新的感觉,褚家设介绍说,这是广西话剧团有史以来排练周期耗时最长、最艰苦的一次演出。

《哎哟,我的小冤家》中“三板”的扮演者、广西彩调团团长、著名彩调演员杨步云说,因为准备时间比较短,所以训练异常辛苦,嗓子到目前都还是沙哑的。《谷魂》中“德那”的扮演者马定和坦言,排练很辛苦,压力也很大,要在短时间完成这部集舞蹈与歌唱为一身的古骆越歌舞剧很有难度,因为毕竟已不是年轻小伙子了。对他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人才是繁荣文艺之本。常剑钧指出,近30年来,代表广西以及能与全国戏剧接轨的戏剧都是从剧展中选拔出来的,剧展的举办突出广西本土艺术,力推本土人士主创,出人才、出作品,培养了一大批编导人才和中青年演员。龙杰锋则担忧,四年一届的剧展周期实在太长,演员艺术家的艺术生命短,没有多少个四年。

大力培养本土演艺明星是广西文艺精品战略的重要一环。李格训指出,要完善剧团的演出奖励机制,通过财政渠道增加对一线演员的投入,给人才提供舞台,“人保戏,戏保人”。他说,《白头叶猴》的北京名导田沁鑫就认真调教了一批本土演员,这是一笔宝贵财富,引进高水平的导演,就是为了带动本土力量的发展。但也不要小看本土力量。广西目前编剧、策划力量强,此次剧展几乎都是广西的编创力量,但二度力量即演员力量较弱。因此,如果把握好一个“度”,使人才培养不封闭,形成“走出去,引进来”的良好氛围,是培养广西本土力量的关键所在。

四、打造广西气派舞台精品任重道远

打造广西舞台艺术精品,展示我区舞台艺术新成果,推介广西戏剧艺术,塑造广西文化新形象,是广西剧展创办的宗旨。广西多年来始终把文化精品生产当作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制定并精心组织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努力为精品生产创造优良的软硬环境。“生产——舞台——评议——反馈——生产”,形成完整的精品创作生产链条,才是戏剧发展的健康模式。而四年一届的剧展也涌现出了一股股广西戏剧创作热潮,形成一种良好的周期性舞台精品展示,为广西戏剧艺术新一轮的阔步前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院团管理机制改革、优质资源整合创新、社会合作乃至国际合作模式变化、现代理念的宣传推广和市场开拓,以及后备人才培养等多方面问题同时并发,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在文化艺术市场化、产业化日渐成为主流话语的语境下,在有泛娱乐化倾向的文化氛围中,如何在新时期实现戏剧创作思维模式的突破创新,打造出符合戏剧市场规律的戏剧作品显得尤为迫切。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广西戏剧界对于剧本创作的重视不足,编剧队伍的流失和年龄老化,直接影响着剧目创作的质量。而戏剧观众年龄偏大,售票演出观众偏少;戏剧理论研究缺位;缺少长期而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在中青年演员培养和推出剧种代表人物方面力度不够,缺少有票房号召力、在全国有影响的戏剧演员;现代题材的戏剧创作比较薄弱,优秀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和民族题材;不少专业剧团缺乏经费,工作环境较为艰苦等种种困难都无法忽视,而如何繁荣广西戏剧文学创作等议题也迫在眉睫。

艺术创作不仅需要灵感,更需要足够的资金、时间与精力。广西剧展自1984年创办以来,已经走过了25年的风雨岁月,剧展在时间上的不断延续,不仅承袭了广西优良的戏剧传统,激发了广西戏剧人创作的热情,也使广西戏剧始终保持在一个高起点上。剧展的评选越是为地方文化部门以及剧团、编、导、演各部门专业创作人士所注重,它的导向作用就越是明显。因此,通过参演剧目水平的高低及其体现出的审美趣味,可以透露出戏剧创作的质量与努力方向,其对广西戏剧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打造广西气派的舞台艺术精品,是广西戏剧人共同的、不懈的追求,带着历史的风尘、和着时代的鼓点,广西戏剧正踏着坚实的脚步迈向未来。

新闻推荐

春天里的满月酒

本报记者徐顺东本报通讯员邓旸梁明廷“一家人不说两家话!”2月11日,乐业县花坪乡浪筛村茅草坪屯洋溢着喜庆的气氛。这是唐云健家龙凤胎的满月酒,他的祖奶奶握住自治区交警总队副总队长郭晓...

乐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乐业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繁花似锦硕果盈 戏剧强省展盛景)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