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万苏道生杨玲吴洁辉丘晓兰黄少雄
时间悄悄地流逝,不知不觉,一晃就是60年。在这段岁月中,《南宁日报》感谢有您的陪伴,如挚友一般携手走过。在南宁日报社60周年大庆到来之际,本报“请”来了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作家、老报人及仍奋战在新闻第一线的记者,述说他们与报社的故事,与这份报纸的情缘——
老报人刘家万:想对年轻人说些话
刘家万,南宁日报社的老前辈,每次见到他,我们这些晚辈都喜欢称他一声“刘总”,在我们看来,他完全当得起这个称呼,无论是他的年龄还是资历,或者他对南宁日报社作出的贡献。在报社60周年大庆到来之际,已退休在家含饴弄孙的他有很多故事要对晚辈说,也有很多忠告要对晚辈说。
1980年5月1日,《南宁日报》的前身《南宁晚报》正式复刊。而在这之前的准备期,刘总就参与了进来。在参与《南宁晚报》的复刊之前,他在广西大学任教新闻专业,回忆起当时来到《南宁晚报》,刘总说,是因为他的导师虞达文推荐。虞老痛感当时西大新闻专业的老师缺乏新闻实践经验,于是建议刘总去《南宁晚报》,并说:“在《南宁晚报》干几年之后,积累了经验,你还可以回西大继续教书啊。”
但这一去,刘总就再也没有回头了。
刘总与《南宁晚报》的故事就这么开始了。
《南宁晚报》复刊后策划了很多活动,影响很大,可以说轰动全城甚至全广西。刘总说起这么一个故事:当时《南宁晚报》举办了一个活动,叫“赛花节”,就是发动读者拿出自己亲手种的花来比美。“你知道吗?这个活动吸引了当时自治区的主要领导和南宁市的几位主要领导都来参加,他们都捧出自己种的花来参赛,那可叫盛况空前啊!”刘总说。
进入《南宁晚报》后,刘总从编辑做起。在《南宁晚报》复刊后的10年间,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刘总从读者来信中发现了两条很重要的新闻线索,并让记者对这两条线索进行追踪报道,这两篇报道见报后,分别获得一个全国新闻奖二等奖和一个全国新闻奖三等奖。一条线索是广西靖西县荣劳乡大史村古生屯农民杨清福在抗日战争中被日本侵略军俘虏,日本侵略军残酷地用针头和化学药水在他的脸上刺上“亡国奴”3个字;另一条是发生在当时的武鸣,那里十几个人领养一个弃婴。这两篇报道见报后,在全社会引起极大反响。“那个时候,能拿全国新闻奖很不容易!”刘总骄傲地说。
后来刘总转去做记者,他为了给当时被误称为“盲流”的外出打工人群正名,连发三篇报道,最后引起新华社的注意并专门进行了报道;1997年,他和几位同事一起坐车千里迢迢去采访三峡截留;2003年,他不顾危险深入广西医科大一附院报道“非典”疫情……
刘总的故事,三天三夜说不完。
希望报社越来越好的刘总,对于现在年轻的记者,则有很多感慨和忠告。他感慨:“我现在走在街上,看到很多年轻人边走路边低头看手机,我很担心啊,因为这样的举动不但对眼睛不好,也很不安全啊!”他还感叹,“现在的记者还是比较浮躁,文字功底不够扎实。”他给出建议:“年轻人还是应该多看纸质书,少看电子书。我认为,看纸质书更容易记住内容。”他认为:“看电子书对年轻记者提高写作水平作用不大,多看纸质书作用就很大。”他的忠告是:“只要看过三本经典小说,年轻记者的写作水平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本报记者文武
老报人苏道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他上山下乡当过农民,卖力流汗当过工人,30多年前,他偶遇《南宁晚报》公开招聘,考入报社,这一待就是28个年头。他叫苏道生,高级记者,被报社的后生们称为“获奖专业户”,中国《新闻出版报》也曾以《“获奖专业户”》为题作过报道。28年来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6项,尽管如今已退休,但他仍心系报社。在南宁日报社60周年大庆到来之际,苏道生愿意鼓励那些仍然奋战在新闻第一线的晚辈们,“无论时代如何变,新闻理想的初衷不能变。作为一名记者,应扎扎实实写好新闻,传播社会的正能量。”
30多年前的报社没有电脑,没有网络,记者手中有的只是笔跟纸,当然还有追求真实的满腔热情。苏道生回忆说,他初进报社时干的是时事编辑,当年的工作条件很简陋。“记者坐公交车、蹬自行车外出采访……报社有四五个采编部门,其中就有文艺副刊部,我也曾干过副刊,想不到凤凰副刊能一直保留至今,实在难得。”苏道生说。
苏道生在新闻行业中第一次获奖是在1986年,他编排的《漫游世界》专栏获得广西新闻奖三等奖,并被推荐到全国去参评。从此之后,苏道生获奖频频,在此后的20多年时间里,他共获全国好新闻二等奖1个、广西新闻奖一等奖8个、全国晚报新闻奖一等奖7个……
苏道生说,做人做事都要出品质,有担当,干新闻也应如此。作为一名新闻从业人员,多关注民生、服务群众是义务,更是本分,笔下反映百姓的诉求,为他们排忧解难,记录他们所思所想,超前为他们提供衣食住行指南,喜其喜,忧其忧,这样文字也会有情,报纸会有人看,传播会有大效果。
如今,新媒体成为新闻传播的“新宠”,而南宁日报社也与ZAKER合作,推出了“ZAKER南宁”。对此,苏道生认为,新媒体是一个发展的大方向,传统媒体也要跟上这个步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应该很好地结合起来。
“新媒体追求快和时效性,并且影响面广,大家能很快地接受,而传统媒体的优势是基础好,导向性强,可以把新闻做深做大做透,当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后,报社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苏道生说。
对于报社迎来了60周年大庆,苏道生道出了他的祝福,他说:“祝报社根深叶茂,越发展越壮大,让新闻走进百姓心中,让新闻引领社会,让我们继续做生活的有心人。”
本报记者韦峭
“小蜜蜂” 杨玲:记录南宁的点滴变化
他们极为平凡,不显山不露水,没有劳动模范、先进典型那么耀眼的光芒,但他们勤勤恳恳地工作、平平淡淡地生活,事实上他们才是各行业(包括新闻行业)里的主力军,就像蜂巢中勤勤恳恳的“小蜜蜂”;她是他们中的一员,她叫杨玲,是《南宁日报》的一名记者,而她的微信昵称,正好也是“蜜蜂”。
这几天正赶上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杨玲和同事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采访,她的家离会展中心挺远,坐公交车单程都要一个小时左右,因为花在路上的时间太多,采访任务也重,中午她就不回家了,晚上再回。“午饭就吃带去的面包和水,这是我们记者的常态嘛。”她语气很平静地说。即使是这样,她每天花在来回路上的时间就要两个多小时。“这几天晚上回去写稿通常要写到9点多,然后11点左右部门领导会布置第二天的工作。”她说。对此她已经习以为常,因为这份工作她已经做了10多年。
杨玲是2005年1月正式成为南宁日报社的一名记者,被问及当年是怎么想到当记者的,她的回答很实在:“当时大学刚毕业,就是想找一份工作呗。”这份工作,她一直干到了现在。
是什么样的动力让她做了10多年记者呢?她说:“我是土生土长的南宁人,做记者可以记录南宁的点滴变化啊。”
她回忆起自己的第一次采访经历,那是相当有趣:“当时是去采访一位乒乓球名将,领导派我一个人去,没人带我,太紧张了,我还特地找了一个好朋友陪我一起去,为了壮胆。其实后来采访过程中才发现,被采访者很和气,我才渐渐进入状态。”
紧张工作之余,她的一大爱好是运动,气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她都打得不错,她说这10多年最开心的一件事就是2014年,当时她代表单位参加首府新闻工作者运动会,和同事一起在先丢一局的情况下逆转对手夺得气排球冠军,“是先丢一局哦。”她说这六个字时,得意之情满满。
在问到对报社未来的期许时,她笑着说出一句大实话:“希望报社越来越好!”
本报记者文武
“新”记者吴洁辉:愿助报社再创辉煌
今年7月,南宁日报社携手中国广受欢迎的互动分享和个性化阅读平台ZAKER,联袂推出聚合型新闻客户端“ZAKER南宁”,为此,南宁日报社一批新闻从业人员主动请缨,要在新媒体中大展身手,吴洁辉就是其中的一员。从传统媒体转战新媒体,吴洁辉认为这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有优势,只有当两者互补互促进,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吴洁辉说。
南宁日报社、《南宁晚报》走过了60年的岁月,无数记者、编辑为这份报纸奉献了青春,吴洁辉只是一名晚到的后生,不过,2014年才进报社的他却遇上了报社发展最为关键的节点——南宁日报社转型升级,与ZAKER合作,打造“ZAKER南宁”。
吴洁辉初进报社时,是《南宁日报》社会部的一名记者,这里可以说是他新闻事业的起点,大大小小的采访让他学到了很多,并积累了经验。“进入报社的第一年我就碰上了中国—东盟博览会这样大型的采访,当时我负责跑轻工展,这次采访对我来说是一个大舞台,采访过程中遇到了各种事,接触到了不同的人,这让我收获颇多,开阔了我的视野。”吴洁辉说。
在《南宁日报》的一年多时间里,吴洁辉得到了锻炼,知道了什么是新闻的深度、新闻的厚度,同时也让他的眼界更加开阔,所以,当“ZAKER南宁”上线,他毫不犹豫地投身新媒体。
吴洁辉认为,报社与ZAKER合作进行转型升级,这是顺应了新闻行业发展的潮流,对他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他希望在这个新的领域干出一番事业。“新媒体更追求时效性,采访到的新闻要在第一时间传回后台,编辑经过处理和附上相关链接后马上上线,这要求我们每天从早上六点半开始有人值班,每天的工作时间跨度很大,很紧张。”吴洁辉继续说,“但传统媒体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新闻的真实性和深度,所以新媒体的发展必须得依靠传统媒体,两者必须结合起来。”
南宁日报社与读者一起走过了60个年头,初来乍到的吴洁辉愿意追随这一步伐,他说,愿与报社荣辱与共,再创辉煌。
本报记者韦峭
凤凰副刊—— 一座城的暖
◎丘晓兰
一座城市的好,在不同的人群里有不同的理解。或是悠远深厚的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或是活跃的商机、众多就业的机会,又或是诸多诱人的美食、隐藏着的美景,还有合理的市政管理,宜居、舒适的乡约、民俗……
生于斯长于斯,熟悉了南宁这座城的温度、呼吸和脾性,自然的,也会生出对这座城的依恋、抱怨和因生长于这座城而来的喜怒哀乐与思考。兴之所至,歌以咏之,乃至手舞之、足蹈之。我这几十年的活着,是以这一座城为背景的。陆陆续续的许多文字,是写给我自己,也是写给这座城的。而初期发表的部分文字,也就在这座城的日报的副刊。
记得还在读中学的时候,拿到《南宁日报》(当时叫《南宁晚报》),首先要翻的就是名为“凤凰”的副刊版。那时的文化休闲没有今日令人眼花的那么多娱乐八卦,活着的整个节奏也悠然得多。以至报纸的一版副刊,也能细细地看掉一两个小时,连题花、插图也会品评一下:这个我喜欢,那个我不喜欢……以至谋面之前的十多年前,我就熟悉了日报副刊版上常见的许多人的名字,并且熟悉他们行文的习惯和风格。比如冯志奇、王云高、黄灿、黎国璞……
后来,我也在“凤凰”上发文章了。说我仍属青涩的梦想,写我对生活仍属稚嫩的意见和观感。渐渐地,从年轻的新作者,我也成了“凤凰副刊”老作者、老朋友中的一员,与早就熟知姓名的几辈副刊编辑、常年作者也成了相互熟悉的文友。再后来就到了现在。因为工作的需要,除了自己的写,我还有职责发现能写、会写的人,团结和鼓励南宁市能写、会写的人多多地发表多多地写,写出多多的好东西……
如此,我与“凤凰”的关系与情缘自然也越来越深。就像一座桥梁,又像一个看台和展台,也像一座色彩缤纷的百花园,凝聚了50年来几代编辑心力的凤凰副刊,无论是设置了至少二三十年,与古邕州八景相呼应的品牌栏目,还是一路与时俱进新开设的专题、特辑,都记录了南宁这座城自有日报之后整整50年来,爱她的、怨她的、关心她的、感谢她的、路过她的诸多人们的情感。一个又一个能写又会写的南宁市作家协会的会员们,或者本地的,或者外来的,也都通过凤凰副刊越来越多地结下了自己与这一座城的情与缘。
一座城的标识,需要有一些特别巍峨或庞大的钢筋水泥,也需要饮食、行为等与众稍有不同的独具特色。而一家城市日报的副刊所承载的,不仅有这一座城的四时景物、意气风发、油盐米醋、家长里短,还有这一座城里,文化的良知、艺术的品位、深远的智慧、文学的萌芽……
我住南宁城,我饮邕江水,我也爱看《南宁日报》的凤凰副刊。因为这散着油墨香的纸里,有我居住的城的暖。
丘晓兰简介:
丘晓兰,现任南宁文学院院长,《红豆》杂志社社长、主编,南宁市作协主席,广西作协理事,广西散文学会副会长。广西签约作家,南宁市签约作家,南宁市“绿城玫瑰”女作家群负责人,南宁市政协委员,南宁市第八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广西“四个一批”人才。曾获南宁市优秀文艺家、南宁市优秀作家、绿城文化名人、南宁市德艺双馨文艺家等称号。
读报写稿半世纪
◎黄少雄
刚巧这几天参加第13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活动,一些区内外客商向我了解南宁的纸质媒体情况。我义不容辞地以自己读报和写稿的深切感受,从《南宁晚报》《南宁日报》的发展历史、办报宗旨、版面特色、受众概况等方面,尽我所知作了客观介绍。
一位客商饶有兴趣地问道:“你有没有写东盟国家的文章?”“有啊!”我当即唱起来:“越南—中国,山连山,江连江……”接着说:“每当耳边响起这首《越南—中国》的悠扬歌声,我就想到上世纪60年代为中国—东盟和中越友好作出贡献的南宁二中‘红领巾礼宾队\’。”这篇《礼宾队的歌声》就刊登在2013年5月29日的《南宁晚报》。
作为与《南宁晚报》《南宁日报》有着半个世纪情缘的读者和通讯员,我的文稿多以亲身经历叙述南宁的人文历史、风物人情,如《南宁最早的少年宫》《老地图见证大变迁》《也说双孖井》等。每篇文章几乎都是有感而发,因情而写,没有一篇是敷衍的应酬之作。
我对《南宁晚报》最早的记忆,可以追溯到1957年在中山北小上一年级的时候。因同班同学罗传洲在《南宁晚报》发表了铅笔画作品,同学们争相传看。那时《南宁晚报》刚刚创刊不久,或是出于对同学在报上见稿的羡慕,或是真正喜欢读书看报,我常常找老师要《南宁晚报》来看。这些记叙以《中山北小那些年那些事》为题在2014年10月16日的《南宁晚报》发表,引发了许多“老南宁”的共同记忆,使得尘封已久的历史具有了鲜活可感的影像与体温。
除了投稿,我对南宁日报社的采编工作十分支持,多次主动配合报社记者采访,以一个时代经历者的身份,给记者和读者撷取我同报社的情怀故事及人文插曲,形成《抹不去的记忆》(《南宁日报》)、《惊叹阅兵盛典 抒怀激情时刻》(《南宁晚报》)《红领巾讲读书故事》(《南宁晚报》)等多篇有分量的专访。
一张报纸的历史不仅可以折射出一座城市的面貌,还能看到办报理念、采编方针、报纸形态的变化。愿南宁日报社更为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情讴歌南宁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各族人民投身于首府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与读者风雨同舟,真诚表达民众心声;把握时代的脉搏,忠实记录经济社会的发展。
黄少雄简介:
黄少雄,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退休公务员,研究员,高级政工师。
广西作家协会、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等,广西行为科学学会、广西知青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广西专家顾问中心特约专家,中国法学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员等。
(本版图片均为受访者本人提供)
新闻推荐
本报靖西讯近日,一名女大学生存放在家里的8000元学费不翼而飞,靖西市公安局民警速破案件帮其找回,圆了她的大学梦。该名女准大学生姓许,是靖西市安德镇人,父母均外出打工。前些日子,知道女儿考上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