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田间“矮人舞”《喜庆丰收》
非遗唱主角 民俗放光彩
□本报记者 赵新伟 龙 潇 文/图
惟妙惟肖的水牛偶像,萌态十足的木偶乳狗,风趣、诙谐的壮族田间矮人舞,刚柔相济的弄腊舞……5月7日,靖西县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2013靖西·安德南天国故地民俗文化艺术节上进行了集中展示,上万名群众及各方游客共赴安德镇一起享受了这场民俗文化盛宴。
非遗文化唱主角
安德建制历史悠久,史称古州,唐代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中央封建政权在安德设安德州,至今已有1217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流传久远。本届艺术节除了民族文艺演出以外,进入自治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弄腊舞”、“矮人舞”、“舞春牛”等依次亮相艺术节开幕式。
当日上午10时许,于2010年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壮族田间“矮人舞”一登场即引来观众的一片叫好声。只见几名壮家男子用泥巴在肚皮上画出眉毛、眼睛、鼻子和嘴巴,小竹箩往头上一盖,肚皮瞬间变成了矮人的头部,女子则用木炭在竹底片上画出脸谱戴上,男女互相逗趣,跳起风趣、诙谐的舞蹈,喜庆丰收,显露出调皮风俏的模样,逗人喜爱。
随后,靖西县多个“非遗”项目表演轮番登场,将靖西独有的史迹标识和浓郁的民族文化景观展现给观众。动作刚柔相济,情趣相生,神形合一的弄腊舞,让人感受到了一个民族血脉的生生不息;活跃在靖西安德、渠洋等地的民间拟兽舞蹈——壮族马绿舞,用壮话演唱,曲调由本地的山歌和民间小调发展而来,演员模仿马的动作跑跑跳跳,整个表演轻快活泼,感情热烈奔放,充分展现了这一流传已久的特色舞蹈的独特魅力;壮族巫调《报母恩》,几名壮族妇女,端坐地上,手不停地摇着铜铃,嘴不停地反复唱诵着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别具特色的唱腔,引人入胜;当然,老传统亦有新精彩,当天由几十名小朋友以说唱叙事的形式表演的壮族末伦《欢庆十八大》,精彩的演绎获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历史文化放光华
安德是“南天国”故地。公元1045年,壮族首领侬智高在安德建立壮民族第一个地方政权——南天国;安德是“黑旗军”创建地。1865年,清末民族英雄刘永福在安德创建“黑旗军”,率领“黑旗军”入越抗法,渡台抗日,立下赫赫战功,安德据此成为闻名遐迩的千年古州。
侬智高在安德四周依地势按六色旗排兵布阵,驻扎军队、号称“六旗军”,而以安德街为指挥中心,用黑旗为总号指挥旗,侬家军虽为农民起义军,但训练有素、作战勇猛,他们多次战败交趾兵,破邕州,攻广州,威震宋朝统治者。近千年来,安德壮族民众为表达对侬智高及其起义军为保疆卫国而浴血奋战业绩的纪念和敬仰、在“六旗军”驻扎过的村屯、教导后代铭记其中各旗队的颜色,至今,成为南天国的活态史迹标识,成为今天安德镇独特的文化景观。
当天,大型武舞《侬智高六旗兵阵》作为压轴节目亮相。该节目在充分挖掘史料典籍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手段生动再现当年侬智高六旗军雄壮的军威场景。180名演员分为黄、紫、红、青、蓝、绿六色旗排兵布阵,拿着弓箭、镰刀、铁铲等道具,再现当年作战场景,表演刚劲有力,挥洒自如,扣人心弦,振奋人心。
以历史为依据,以文化为依托, 历史岁月的丰厚遗存,使安德充满了无限魅力。2012年,安德镇被列为历史文化名镇重点打造,纳入靖西县“十二五”旅游规划中“一城一带一镇四区”建设。安德镇党委政府也聘请云南城乡规划设计院做创建历史文化名镇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古街修建性详细规划和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保护镇内历史建筑和人文遗址,延续古镇的传统格局和风貌特色,着力构建边城壮乡古镇、桂西南名镇。
民间活动展风流
这厢唱罢那厢登台。开幕式结束后,来自各地的山歌爱好者,齐聚一堂,展开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山歌对抗赛。上、下甲山歌、安德山歌、渠洋山歌、义兴山歌……歌歌动听,尽展各路山歌的风采,歌手现场应对迅速,歌词幽默风趣,原汁原味原生态的山歌韵味,让观众听得如痴如醉,营造了歌如海人如潮的热闹氛围。
此外,农民画展,篮球比赛及别开生面的斗鸟比赛,安德特色风味美食也来“助阵”,让四方宾客大饱眼福、口福。
新闻推荐
3月27日,靖西县举行“三月三”壮族传统歌节活动,通过挖掘民俗文化,促使优秀的本土民俗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全县13支山歌队参加了主会场山歌演唱比赛。山歌手即兴对唱,诙谐幽默...
靖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靖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