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新闻 靖西新闻 田阳新闻 田东新闻 平果新闻 德保新闻 那坡新闻 凌云新闻 乐业新闻 田林新闻 西林新闻 隆林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百色市 > 靖西新闻 > 正文

锦绣前程 路在何方

来源:广西日报 2011-04-08 21:51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罗劲松 文/图

曾经得到一个美丽的绣球,这次才见到它的制作者——“中华巧女”黄肖琴;曾经在上海世博园赞叹“最大的壮锦”,这次才见到它的编织者——中国织锦工艺大师谭湘光……3月下旬,一直在广西各地单打独斗的“织女”们汇聚邕城,组成一个“大家庭”——广西织绣发展研究会,在民族织绣业普遍面临困境的今天,商讨如何“编织”自己的锦绣前程……

壮锦 曾经显赫

在广西博物馆,织绣发展研究会会长贺卡将“织女”们巧手编织的壮锦、侗绣和绣球挂满了大厅。面对着五彩缤纷的服饰、壁挂、背带……广西各民族悠远而辉煌的“彩色历史”,仿佛触手可及……

壮锦,曾与蜀锦、云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据史料记载,早在汉代,聪明的壮家人就在棉麻布上编织出了美丽的图案。贵港罗泊湾一号汉墓出土的数块黑地橘红色回纹锦残片,让专家们惊叹不已——这证明,早在汉代,壮锦就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到宋代,壮锦已经是有名的贡品了。元代《蜀锦谱》告诉我们:“宋朝,岁输供上等锦帛……当时所织之锦,其别有四:曰上贡锦,曰官告锦,曰臣僚袄子锦,曰广西锦。”

壮锦之所以能与精美的蜀锦、云锦齐名成为贡品,很重要一个原因在于它实用——蜀锦和其他几种锦都是用丝料织成的,而“广西锦”(壮锦)却是用棉或麻料编织的,既美观又耐用,深受当时西北游牧民族欢迎。因此,为保证壮锦的供应,朝廷曾经在成都设“锦院”大量仿制“广西锦”,运往西北换取军马。

壮锦得青睐,还在于它独特的美。壮锦艺人用色巧于搭配、调和。所谓“红配绿,看不俗”。一幅壮锦,常常用好几种甚至十几种颜色搭配织成,既有五彩缤纷的对比,又有素雅大方的调和。

到清代,“壮锦”已经成为富贵人家服饰的“时髦”标志了。清代沈日霖在《粤西琐记》一书中感慨道:“壮妇手艺颇工,染丝织锦,五彩烂然……凡贵官富商,莫不争购之。” 

在壮族人聚居的忻城城关镇一带,家庭作坊式织绵业首先兴盛起来。据《忻城莫氏宗谱》记载:早在明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第三任土官莫鲁就在《官箴初训》中倡导:“锦可学制。”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第十任土官莫宗诏的妻子“不衣绮罗,惟勤纺织”,带头织锦制衣,引领时尚。到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忻城城里,终日“叽嚓叽嚓”,织锦之声不绝于耳。举人莫震在《忻城竹枝词》中描述道:“七月山城灯火明,家家织锦到三更……”

极善于模仿的宾阳人,很快跟忻城人学会了织锦,并发扬光大,其壮锦织绣的规模和产量最终超过了忻城。因织锦而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梁树英,便是最早到忻城拜师学艺的宾阳织绣艺人。

让壮锦在“世界展台”上大显风采的,是梁树英的织锦工艺传人——谭湘光。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元素”大展厅里,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幅壮锦,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叹为观止。这幅长6.6米、宽3.68米的壮锦,是“中国织锦工艺大师”、广西手工编织壮锦织造工艺传承人谭湘光带着5位“织女”,夜以继日劳作96天编织而成的。

退隐 守候落寞

当人们在博物馆面对多姿多彩的壮锦、侗绣赞叹不已时,环视周边现实生活,又不免顿生惆怅——这些美丽光彩、韵味十足的民间艺术品的光辉,早已在现实生活中悄然退隐,消失无踪。

曾经长年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靠男耕女织过着自给自足生活的少数民族,如今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融入现代社会。即便是在最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已经少穿甚至不穿民族传统服饰了,取而代之的是从市场、商店购买的成衣。传统服饰正在由日常必需品转变为仅仅在节日庆典等传统仪式上穿着的“礼服”、“盛装”,成为人们对祖上、对传统的一种怀念象征物。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迅速发生转变。能不能做“女红”,已经不再是评判一个姑娘是否“能干”的标准了。

曾经广泛分布于忻城、宾阳、柳州、河池、宜州、环江、靖西、大新、德保、龙州、那坡等地民间的传统壮锦编织业,已是一片萧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立的6个民族壮锦厂,如今只剩下宾阳、靖西两家厂仍在“坚守最后的阵地”。一位专家在靖西、宾阳考察时,看到留守在老式“竹笼机”前的均为中老年妇女,落寞中深深为壮锦工艺的后继乏人担忧。

壮锦,正在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忻城、宜山、河池一带,以往壮家女子出嫁时,5~6床壮锦被面是必不可少的。而如今壮家人的婚礼上,取而代之的是从商场里购买的绸缎被面。在曾经以织锦闻名的靖西县安德镇,热闹的圩市上已经基本见不到壮锦的秀影了。

同样遭遇困惑的还有侗绣。当现代服饰广泛流行于侗族聚居区,得到越来越多侗族青年男女青睐时,那些做工繁杂、显得有些“土气”的侗服,平时已经没有多少人爱穿了。侗服不存,侗绣焉附?

绣球 抛头露面

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是:当年在艺术观赏、实用价值方面无法和壮锦相比的绣球,如今的命运却截然相反——它正在“高飞盖锦”,成为广西各旅游点和节庆集会场所随处可见的“宠物”。

曾经作为姑娘家隐秘“信物”的绣球,是怎么在市场上“抛头露面”的呢?

最早发现绣球经济价值并让它“飞扬”起来的,应该是家住靖西县旧州街的“绣球王”朱祖线。当年,朱祖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有这样一段回忆:

1984年,我参加首届广西“三月三”歌节。我们的道具是一个小小的绣球,挂在腰带上。当我在歌场上按习俗抛出绣球时,不少外国人好奇地拥过来和我照相,想要我的绣球。我说这个绣球不卖的,可他还是偏要。那时的绣球是3元钱一个,我伸出三个手指头,结果他给了我30美元!我紧张得手都出汗了……

脑子灵敏的朱祖线很快意识到:自己手里的绣球不仅是个道具,不仅是个信物,它还可以变成商品!

既然是商品,那就一定要有好的“卖相”。于是,他对传统的有些“土气”的绣球进行改良,将球里的填充物换成吸水的木屑。配色由一两种色调扩展到多色调。原来先绣再缝再滚边的传统绣法,也改进为边绣边缝的“一条龙”式流程,速度大大加快。

1995年,朱祖线特制的一个直径达一米的大绣球,由广西妇联代表带往北京参加世界妇女大会。朱祖线“绣球王”的名声,随着那巨型绣球传出了广西。

记者去年前往旧州寻访朱祖线时,听到的却是他因病不幸去世的消息。伤感之余,徜徉于旧州老街,却发现这条上百户人家的街上,几乎家家都有“民间艺人”,几乎户户都开铺面经商。古色古香的木架上,挂满了五彩缤纷、大大小小的绣球。一栋栋民居门口,不时可以见到坐在小板凳上专心缝制绣球的老婆婆、小姑娘……

“绣球王”去了,“中华巧女”黄肖琴成为旧州“绣球一条街”的领头人。

黄肖琴的“巧”,巧在革新上。过去人们制作绣球,一般采用单线刺绣法在瓣面上绣图案,立体感不强。黄肖琴从古时“堆绣”法得到启示,用复线绣出“堆绣绣球”,图形更精美、复杂,且栩栩如生,极富立体感。

小绣球12瓣就够了,而一些公共场所需要的大绣球,按老方法做成12瓣就显得不够圆润。为此,黄肖琴将球瓣细化,变为30瓣。为庆贺香港回归,她组织15个工人,精心设计制作出一个由30瓣组成的直径达197厘米的特大绣球,并绣上“香港回归”、“吉祥如意”等文字,表达壮家人对香港回归的美好祝福。这个大绣球在香港一亮相,立即引起轰动。

经历“现代变身”的旧州绣球一经“抛”出,不仅在广西大受欢迎,香港、台湾等地甚至欧美等国客户也闻讯而来……

绣球高高地抛出了广西,抛出了中国;

蜀锦、云锦,如今也在现代服饰、T型台上尽情展示各自的风采;

壮锦、侗绣,何时融入都市生活?何时打响自己的品牌?何时能与时尚牵起手来呢?

新闻推荐

民富,边更稳

本报记者乔晓莹本报通讯员黄丽美多年来,随着“兴边富民行动”的实施,我区广大边境地区的水、电、路、通讯、教育、文化、卫生、农贸市场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改善。地处中越...

靖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靖西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锦绣前程 路在何方)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