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新闻 靖西新闻 田阳新闻 田东新闻 平果新闻 德保新闻 那坡新闻 凌云新闻 乐业新闻 田林新闻 西林新闻 隆林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百色市 > 德保新闻 > 正文

《右江日报》给我圆梦 □廖锦忠

来源:右江日报 2018-07-13 09:05   https://www.yybnet.net/

在林木青葱,空翠湿衣的百色迎龙山上,耸立着一座百色起义纪念馆。走进那宽敞明亮的展厅,有一份发黄的报纸影印件分外的惹眼,这就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红七军创办的,由张云逸军长题写报头的《右江日报》。注目凝神,想到自己这么多年来与《右江日报》有缘,能借助这一平台在为改革开放的春天栽种精神文明花草的同时,亦得以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一种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我家住德保山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正读小学。有一天放学回家,见学校附近大街边摆着一张杉木材质的办公桌,涂在桌面那铁红色的油漆已脱落不少,上面放着一叠厚厚的小报纸,工作人员正向过往的行人发放,说是《右江日报》特刊。我随意一瞥,印象中,这份特刊是四开两版的报纸,这是《右江日报》名字首次灌入我的耳膜,也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份报纸。不知怎的,从此《右江日报》这一名字便深深印入我的脑海中。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不见其踪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刚分配到乡下的足荣初中当教师,课余饭后,总喜欢到教工宿舍串门。有一天,我到陆春秀老师家,但见他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铁制的蓝色小报夹,里面夹有一叠小报,仔细一看,“右江日报”几个苍劲的字跃入眼帘,仿佛是见到久违的老朋友,倍觉亲切。这是一份四开四版的小报纸,据说是刚复刊不久,然在百色地区颇具影响力。但见一些报纸的边角已经被磨起了毛,可见它是被人经常翻阅无数次了,这也说明读者对它的喜爱。我小心翼翼地翻阅,但见该报虽小,然信息量比较大,版面生动活泼,地方特色浓厚,颇有可读性。其中有一期还讲述镇安土府的故事,大意是说相传土府的治地原来在德保县足荣公社的田庄村,后来又是如何迁到现在的德保县云山脚下。故事以图画形式出现,再配上简练的文字加以解说,真乃图文并茂,容知识性,趣味性,形象性于一炉,读罢给人印象深刻。不消说,我爱上这张《右江日报》了;自然,后来我订了这份报纸。记得有一次我上叶圣陶先生的散文《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其中讲到“内洞石壁上唐宋人的题名石刻很多,我所见到的,以庆历四年的刻石为最古。……”一段时,我认为其文字意在说明此岩洞古已有名,不是一个普通之岩洞,乃是文化之洞,历史之洞,游赏之洞。为激发学生们热爱家乡的情怀,我有意联系《右江日报》讲述的镇安土府曾经在足荣田庄村建府的历史传说,借以说明足荣有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提醒学生写家乡之类的作文题材时,要注意挖掘历史文化元素,以增加文章的深度,学生听着颇感兴趣。没有想到,《右江日报》还为我上的语文课助兴,这是我始料不及的。

自然,倘若给《右江日报》编辑部投稿,能看到自己手工书写的大小不一的钢笔字变成整齐漂亮的铅字更是一件快乐的事。信封上写好地址,把稿件装在信封里,将一枚八分钱的印有漂亮图案的邮票贴在信封右上角的小方框内,然后投入邮政营业大厅那绿色的邮箱,这是我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投稿方式,纯粹是传统的手工投递,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用电子邮件发送。那时我已经离开耕耘多年的教坛,在县税务机关从事行政工作。初次投稿,一种“未谙姑食性”的念头掠过脑际,曾经站在邮箱面前徘徊良久,虽然自己早已认识《右江日报》,但《右江日报》的编辑老师并未知道我。因此,心里有点忐忑不安。稿件投出去后,离开邮政营业厅,在缓步回家的路上,心里暗暗默念唐人诗句:“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以宣泄自己那不安的心绪。稿件写的是一则小通讯,题目是《一张特殊的明信片》,内容写的是德保县城关税务分局团支部资助乡下一位贫困生上学读书并收到资助对象汇报学习情况和感恩的事。没想到,稿件投出去刚过一个星期,就刊登在《右江日报》的第二版上,那种“吟成胜拜官”的开心自不待言。我隐约感到,这些稿件刊登的背后,都充满了编辑老师的热情鼓励和殷殷的期待。

德保是古府治地。闻名的小西湖风光秀美,特别是一到秋天,湖水碧透,古桥清瘦,岸上之青山与金黄田畴倒映其间,色彩错杂纷呈,宛如天然幅画,令人陶醉。我把此景及感受写成一篇一千多字的散文投给《右江日报》副刊澄碧湖,题目叫《德保小西湖》。印象中,这似乎是我向《右江日报》投出的第一篇散文,没想到不久就见报。有一天,我下乡慰问一位退休的税收老同志。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屯里,我见到一位熟人,只见他开口第一句话就说:“《德保小西湖》!”我马上想到这是指前不久《右江日报》刊登我的那篇散文。在这远离闹市的偏僻地方,居然还有人关注我的作品,仿佛是他乡遇故知,令人欣喜。我想,这不仅是我的这篇散文得到读者的认可,亦说明《右江日报》这张报纸影响范围的广泛,不独在县城与乡镇,还有偏僻的山野村屯;而《右江日报》编辑老师的这一热情鼓励,成为我后来长期在散文这块园地上笔耕不辍的精神动力。以后不论是下乡,还是到外地出差,所见所闻所感,我都留心把它记下来。所写的作品,或反映大自然秀美的山水,或历史人文风物,或展示改革开放城镇乡村天翻地覆的新面貌,或抒发家国情怀以及亲情友情,诸如德保境内那马帮铃声消逝的茶马古道百粤坡;富有人文气息的玲珑建筑物清水亭;具有德保县社会主义新农村标杆的古浬屯;世称“一门三总督”的西林古韵;充满红色文化元素的乐业上岗古石桥;浸透着时代变化的不同寻常的家书等,这些都纳入我思维的天地,诉诸笔端,并且都一一登在《右江日报》的文艺副刊上。应该说,这么多年来,我在散文这一块园地有所收获,与《右江日报》编辑老师一贯的热情鼓励关心是分不开的,凝聚了他们的心血。有一次,我写一篇有近2000字的休闲类散文投给《右江日报》,其内容涉及到村童捕抓一种野生动物。作品见报后,只剩大约900多字,而原来作品中有关抓野生动物的文字编辑老师把它删掉了,原来这野生动物属于保护种类,不可随意捕抓,由此我也长了见识。编辑老师手头可用的稿件何其多!本来我的这篇稿子可用可不用,但最终还是采用。《右江日报》编辑老师的良苦用心由此可见一斑。只要有可取之处,就给予鼓励推荐,绝不轻易放弃。同时,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亦让我从中受到教益,得到启发。如果没有《右江日报》编辑老师宽广的包容胸襟,我的这篇散文恐怕是发表不了的。古语说:“好风凭借力。”于我而言,这好风就是《右江日报》,就是报社编辑部的老师;正是凭借《右江日报》之力,圆了我发表作品之梦,是《右江日报》给我机会。

当我离开展厅,步出百色起义纪念馆高大宽敞的大门时,那充满历史沧桑的发黄的《右江日报》影印件依然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这是一份有历史厚度的报纸;没想到,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竟与之生缘,真乃万分荣幸。如今我已退休,然写作兴趣犹酣,祈愿《右江日报》继续给我助力,为实现中国梦鼓劲,让自己的精神生活亦更加丰富多彩。

新闻推荐

奔走在为群众脱贫的路上□秦海珊 文/图

韦乾昭在查阅资料。多喜村,德保县巴头乡东南部的一个村落,地处干旱贫瘠的大石山区,信息闭塞,交通不便。韦乾昭,广西华...

德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德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右江日报》给我圆梦 □廖锦忠)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