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皖西南边陲的望江县(古称雷阳)山川毓秀,人杰地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大量的古代文明遗存,而独具特色的望江民间挑花便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望江挑花始于唐代,一直在当地民间流传发展。而追溯起望江民间挑花的历史渊源,还得归功于唐代著名的文学家罗隐。据有关地方志书与史料记载:在唐朝中、晚期,著名文学家罗隐为避"安史之乱"期间的兵火战乱,几经跋山涉水,辗转流离,终于寻觅到地处皖西南边陲、位于太(湖)、怀(宁)、望(江)三县交界处的香茗山,这里地僻人稀、远离红尘闹市。罗隐一度隐姓埋名,在香茗山中蛰居栖身下来。从此,茗山有幸沾文光,结缘文豪垂青史。
话说罗隐当年息隐泉林、栖身蛰居于香茗山期间,一直过着一瓢一钵、石头支灶、拾柴为炊、卖文兑米、渴饮山泉、饥食野果、茅棚作屋、山石为床的贫寒凄凉生活。有一年秋天,这位满腹诗书、才高八斗的大文学家连续穿行于香茗山中,采撷山珍野果,以贮备过冬时充饥裹腹之物,在山林问巧遇上几位当地山下的村妇村姑,只见她们一个个头系布巾,手拎竹箩,腰佩柴刀,足蹬草鞋,也在香茗山采果打秋……于是,儒雅斯文的罗隐很有礼貌地迎上前去施礼问候,并与她们攀谈起来。
在彼此互叙对答的过程中,那几位村妇村姑便一个个解下缠裹在头上的白底蓝花头巾,掬着山泉溪水擦汗洗脸,其中有一位活泼开朗、热情大方的村姑,顺手将用山泉水洗净、拧干的头巾递向罗隐,并半带羞色、半带深情地用眼神示意罗隐去溪涧山泉边洗脸擦汗。罗隐十分感激地接过那方土纱纺织,并绣有一朵朵蓝色花卉图案的头巾,去溪涧泉边一面洗脸擦汗,一面对着头巾审视欣赏起来……随之,罗隐发现那方白底蓝花的头巾虽然美观、大方、耐用,但美中不足的是这方头巾上的花卉图案是飞针走线刺绣的,正面的花卉图案虽然煞是好看,反面的针脚线迹却很不雅观……
罗隐忽然灵机一动,大胆地设想出一个用针线在白底布上两面"挑绣"的方案来。随之罗隐走到那几位村妇、村姑面前,又随手从身旁的柞树上折下一根针样的长刺,对着头巾向村妇、村姑作出演示、点化一番。那几位村妇、村姑返回家后,立即取出针线和白布,按照罗隐演示与点化的"挑绣"方法和技巧,依样照葫芦画瓢地穿针引线"挑绣"起来。尔后,经过香茗山下的村妇、村姑们互相传教、帮学,并经过一代又一代心灵手巧的村妇、村姑们的不断继承、创新与发展,遂在当地乃至古雷阳境内与周边地区,形成了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挑花工艺。
新闻推荐
本报讯10月28日,望江县凉泉乡开展“学海安,我们怎么干”解放思想大讨论暨重点工作现场推进活动。全程十三处观摩点处处...
望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望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