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马上就要结束了,又到一年开学时。对一些家长来说,这个暑假最焦心的事,就是小孩去哪儿上学了。近日,笔者走访了几户父母外出打工的家庭,了解家长对选择学校的想法。
晋凯的烦恼:公办学校“借读”难
晋凯今年九岁,下半年上小学三年级。晋凯的父母一直在山西务工,由于爷爷奶奶年纪大了,父母就把小晋凯带在身边。从幼儿园到小学二年级,他都是在山西上的学,学籍也在那边。因为姐姐下半年高三,晋凯的父母决定让他母亲带着小晋凯回来,陪读一年。但现在,小晋凯的上学问题,又成了一家人的烦恼。
因为只是回来读一年后又要回到山西去,所以小晋凯的学籍仍然保留在山西,只想在县城找个小学读一年。但问了许多学校后,都不愿意接收。
据知情人说,学校之所以不愿意接收,有两个原因,一是学校本身班额就大,稍好一点的学校,有的班级达到70多到80人,二是由于教育经费是跟着学籍走,单纯的借读,学校是没有教育经费补助的,而且现在对教育收费管得紧,赞助费都不准收,学校当然不愿意接收。
“实在不行,就让小孩去民办学校。 ”晋凯的父母无奈地说。
雨航的期盼:就近能上好学校
小雨航今年上半年从幼儿园毕业,下半年要进小学了。但到现在还没有找好接收学校。
雨航家在农村,离县城约有十几公里。父母在浙江织里做裁缝,每年只有年关的时候才回来,小雨航跟着爷爷奶奶一起过。
“家门口的小学,除了教孩子语文、数学外,什么都教不了。像美术、音乐,没老师教也没开课。孩子的爸爸妈妈不同意她在村小念,想送去县城上。 ”孩子的爷爷如是说。
雨航想去的学校叫望江县第一小学,望江县城关共有四所小学,这是该县最好的一所小学。按照小学划片招生和就近入学的原则,小雨航是没办法进入到第一小学的。
为了孩子上学的事,小雨航一家把一切资源都调动了起来。
“想把孩子送到第一小学学区范围内的舅舅家去,也不知道行不行。 ”说到这里,小孩的爷爷感叹道:“要是村小也能像城里小学一样上课,谁愿意舍近求远啊。 ”
小凤的幸运:能在父母身边读书了
谈到自己进城念书的经历,九年级的小凤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2010年,小凤刚升入初中时,小凤的父母在望江县经济开发区一家工厂做工。也就是在那一年,望江县政府出台了一项政策,凡在县经济开发区企业务工人员的子女,可以就近安排入学就读。同时考虑到城区学校班额普遍较大的实际情况,望江县教育局借用民办学校的场地,由公办学校抽调教师,开设了义务教育政策班。 “政策班主要是招收开发区企业务工人员的子女。一方面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控制城区学校的大班额。 ”学校的陈校长介绍说。
2010年秋季,小凤到了该学校政策班就读。
“虽然不能到城区学校读书,但到政策班,我们也很放心。至少,孩子能跟在我们身边。 ”小凤的父亲说。
父母的心愿:城市要让随漂子女有入学机会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是最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近些年来,由于留守儿童的安全事故和身心受伤害事件的曝光,一些家长不放心把孩子留在老家让老人带,宁愿自己辛苦一些也要带在身边。对他们来说,“择校”的意思,其实就是城里能有一个学校接收。于是随迁子女的进城读书问题,就成了教育主管部门的一个难题。
近年来,望江县在这方面摸索出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比如开设政策班、就近入读公办学校等。但这些做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调查中,一位家长说:“我们不想到城里最好的学校,我们只想在城里有个学校接收。像我们这些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总不能强制要求回户籍所在地读书吧?希望政府能通过合理的布局,让学生有更多选择,以适应多元化的需求。 ”
金文新
新闻推荐
望江县政协推进协商民主实践小记
望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望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