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安徽省深化全面依法治省的安徽实践,依法治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安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打造更加崇法善治公正的法治安徽。农村志愿服务异军突起,招募培训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2.7万支110余万人,建成村级实践站1.9万个,实现县级实践中心和乡镇实践所全覆盖。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基层治理共建共享,进一步巩固了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
法治安徽阔步前行 护航改革发展
今年4月4日,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标志着法治安徽建设进入了新阶段。目前,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下设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4个协调小组业已组建并有效运行。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为全面推进科学民主依法立法,安徽省始终坚持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立法工作正确政治方向,确保立法工作充分体现党的主张、反映人民意志。淮南市在立法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市政府立法部门在各项条例草稿出台前,组织召开群众座谈会,网上征求意见,进行充分论证和研讨,保证立法质量,提高立法水准。今年立法制定《淮南市城区养犬管理条例(草案)》《淮南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草案)》等法律法规时,上万名市民参与了立法草案的讨论。
安徽省积极推进备案审查信息平台建设,健全完善地方立法规范指导,推动设区的市地方立法工作,不断提升立法工作质量。蚌埠市创新机制提升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水平,发布《行政机关重大事项合法性审查规范》市级地方标准,建立合法性审查全覆盖制度,确保应审尽审“不漏网”;建立审查项目分类分级处理制度,实现审查流程高效运转“不延误”;建立提前介入制度,确保审查质量“不返工”;建立岗位人员专项培训制度,政府购买法律人才,做到专业岗位“不缺人”。
依法决策是依法行政的起点。安徽省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公平竞争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出台的法定程序。今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的实施方案》印发实施,为行政执法进一步规范树立了坐标、划定了红线。
司法体制改革“蹄疾步稳”。人员分类管理改革扎实推进,建立员额法官退出及时递补机制,制定司法雇员招录管理实施办法,2018年遴选员额法官166名,递补人选196名。办案责任制改革扎实推进,探索建立新型案件管理监督机制,建立以随机分案为主、指定分案为辅的分案机制。全省法院组建新型审判团队1668个,专业法官会议465个。全省检察院实行独任检察官或检察官办案组形式,组建办案组织3271个。全省“两院”普遍建立入额领导干部办案月通报制度,落实入额领导干部办案责任制。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安徽省统筹整合法律服务资源,打造实体、热线和网络三大平台,为人民群众提供及时、精准、普惠、高质的公共法律服务。123个市、县(市、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512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3943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实现了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全覆盖。“12348”安徽法网上线运行,全省2.2万个法律服务机构、10万名法律服务人员实时提供在线服务,形成了覆盖全业务、全地域、全时空的高品质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
志愿服务蓬勃发展 温暖江淮大地
12月4日上午,亳州市文化社区内的华寿养老中心欢声笑语,老人们吃着志愿者带来的零食小吃,看着他们精心编排的节目。演出结束后,志愿者为老人们整理房间、打扫卫生,义务理发、宣讲健康知识等。“谢谢你们还经常想着我们,虽然儿女不在身边,可我们老人觉得很暖心。”张寿菊大娘开心地说。
志愿服务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哪里有需要,哪里就会有志愿者的身影。”如今,江淮大地随处可见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或头戴小红帽,或身穿红马甲,或臂套红袖章,奔波在扶贫济困、敬老助残、疏导交通等志愿服务中,“志愿红”推动了经济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有序。
截至目前,安徽省注册志愿者数量达1000万人,共有志愿服务组织394家,各类志愿服务队伍39480个,志愿服务站点6560个。各地探索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专业社工为支撑、志愿者(义工)队伍为补充力量的“三社联动、两工互动”工作格局,社区治理和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志愿服务增添城市文明的底色,也提升农村基层治理的水平。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较多的现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常态化开展“学习帮教、生产帮忙、困难帮扶”志愿服务,志愿者与村民户户结亲、时时走访,有事帮帮忙,无事聊家常,成为乡村基层治理的好帮手。
“现在头痛脑热有人问,心烦气躁有人劝,我们老人就图心里舒坦。”铜陵市灰河乡村民刘爱国说。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已建立起为民便民志愿服务小分队1.1万个,拥有志愿者95万人,每人每月至少参加1次活动,成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不仅如此,去年全省文明实践中心把整治大操大办作为重点任务,指导95%以上的村成立“一约四会”,帮助近50%行政村建立起了人情礼节倡导性标准,礼节开支比过去下降近60%,有效解决了党委政府长期想解决却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基层治理共建共享 汇聚强大合力
历经多年期盼,合肥市蜀山区合作化南路社区粮站宿舍近期终于开通燃气,居民告别液化气罐,生活大为方便。
粮站宿舍建于十几年前,因部分住户搭建违章建筑,长期无法进行燃气管道施工,居民之间矛盾较深。合作化南路社区今年创新设立“周末议事厅”,由社区干部、老党员、居民代表等共同议事,解决群众身边的烦心事。经过反复协商沟通,粮站宿舍违章搭建户同意自行拆除违建,燃气管道得以顺利安装。
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2019年党领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逐步完善,“周末议事厅”这样的协商议事形式和载体更加丰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能力不断增强。
拓宽参与渠道,激发治理活力。芜湖市打造“请你来政协,有事好商量”平台,加强政协与基层群众联系,市、县区两级政协委员同有关部门、智库专家、群众代表开展协商近300次,七成以上议题涉及医疗、养老、教育等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桐城市推行村民理事会制度,由德高望重、群众信任的村民代表组成理事会,组织村庄垃圾清理和环境整治。各地积极引导群众中的优秀代表参与社会治理,六安、宣城等地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师、老政法干警“五老”人员熟悉情况、群众威望高的优势,解决了大量基层治理中的实际问题。
社会组织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帮手”。各地积极培育发展各类基层社会组织,引导其为群众提供高质量服务。宿州市普遍在乡村建立乡贤理事会,将有意愿和能力关心乡村发展的贤达人士聚集起来,为群众排忧解难。马鞍山市培育“启明心人文帮扶中心”“雨山区传递爱群防互助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在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及社会治安防范中发挥出独特作用。
共建共治共享,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多方参与、人人尽责,汇聚起强大合力,进一步巩固了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为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新闻推荐
小记者变“小工匠” 从小瓦当解读徽州古建 10名江淮小记者在古徽州园林景区探秘历史文化民俗
晨报讯知道瓦片的你,知道“瓦当”为何物吗?造型千姿百态的瓦当不但是绘画、工艺、雕刻相结合的中国艺术,也是实用性与美...
桐城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桐城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