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古城。(资料图片)
□邱秋
1938年1月27日,杨森升任第二十七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二十军军长,其部队调往安徽安庆补训。其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在安庆期间,杨森轶事颇多,摘录几则以飨读者。
(一)
当时的安庆,用杨森的话说,还够不上日本人轰炸的资格。但是,这里却经常遭敌机轰炸。原来,安庆附近有一个飞机场,敌机每次轰炸武汉,安庆为必经之地。敌机轰炸武汉后,若还剩有炸弹,必定全部扔在安庆,且多半是扔向机场。
见敌机经常轰炸机场,杨森突然想跟日本人开一个玩笑,他找来木匠制作了几架木头飞机,并停放在安庆机场。一天,敌机过境,发现机场停放有“飞机”若干,喜不自禁,当即匆匆折了回去。杨森见状,暗自高兴,料定是敌人回去调兵遣将了。果不出其所料,数十分钟后,三架敌机匆匆飞来,向着机场上的“飞机”轮番俯冲轰炸,可谓炸得认真负责,一时也算不出他们究竟丢了多少炸弹,机关枪扫射了多少子弹。不一会儿,敌机就将杨森特别制作的几架“飞机”炸得支离破碎。
眼见日本人上了当,杨森部官兵高兴至极,纷纷拍手大笑。就在那三架敌机炸得起劲时,突然一架敌机突然来了个俯冲直下,或许是技术过差,或许是来势过猛,飞机竟一直冲到了地面,“轰”的一声巨响,机头便插到地下,飞行员当场毙命,机毁人亡。
突如其来的剧情反转迅速传遍安庆,军民们欣喜若狂,欢声遍野。待敌机一离开,众人便纷纷跑往机场,足有一两万人,争相赶去看敌机残骸。敌机坠毁,意外胜利,杨森心里也很高兴,也跟着跑去看热闹。就在众人兴高采烈时,突然第二批敌机又来了,顿时人人争相奔逃。残暴的日军见有这么多人,岂肯放弃杀戮机会,于是连轰炸带扫射,当场死伤二三十人。杨森幸而躲避及时,逃过一劫。
(二)
在安庆期间,杨森最得意的一件事是帮助齐鲁大学迁校。
一天早上,杨森骑马去郊外走走,来到一个花木繁茂之地,那是安庆城的一座公园。只见许多衣冠楚楚却面容憔悴的人在那里踟蹰,不少人面露忧色,不时唉声叹气,一看就知道是一些高级知识分子。杨森一时好奇心起,下马来到这些人面前,问他们遇到了什么事而如此忧心忡忡。见一军官带着一群人过来,众人疑虑,人群中有胆大的人告诉说,他们是山东齐鲁大学的教职员,因为抗战原因,学校从青岛迁往后方,现在来到了安庆。因为找不到交通工具,不少教授、学生流落途中,大部分图书、仪器也搁置在半路上没法运来,眼下食宿都成问题了。杨森知晓了情况,当即表示,如果师生们需要协助,他愿尽力。
见有军人关注,更多的人围了过来。有人问杨森是谁,杨森回答说:“我是杨森。”众人哗然,没想到遇见了杨森将军,便纷纷请求帮忙。杨森当即告知校方和在场诸位,各自准备动身。然后派出八辆大卡车,将搁置途中的图书、仪器运来安庆。同时又派了一艘汽船,由他们学校的人员带着,足足花了一个星期时间,把流落沿江两岸的教授、学生三百余人集中到安庆。接下来,杨森又和师生们讨论迁校的目的地,师生们提出想到四川去。杨森也赞成,建议他们不妨先到万县,因为杨森驻防万县时,司令部的驻地很大,有相当完整的设施。杨森说,他可以给当地士绅发个电报,请他们为师生们预先安排好,并将司令部驻地作为学校的新校址。听完杨森的建议,师生们欢呼雀跃,欣喜万分。看着师生们的那股兴奋劲,杨森心里也甚感快慰。
杨森在无意之中促成了齐鲁大学迁校一事,在他看来,当年的帮助岂止是解决了三百余师生的现实困难,更是让这所学校得以重生。
在后来的几年抗战中,齐鲁大学这所著名学府在四川继续办学,落脚在成都华西坝,为国家造就了成千上万的人才。
(三)
杨森在安庆时,当时的安徽省各级机关与杨森的部队关系很是融洽,他们很尊重杨森的意见。一天,安庆警察厅长给杨森来电话报告,说有一个女间谍在桐城小学当教师,请桐城县长将这位女教师押解来审问,可桐城县长不理。警察厅长请示杨森该怎么办,杨森回答说:“不要着急,我打电话问问情况再说。”
桐城县长接到杨森的电话,申辩说,这位女教员是一大家闺秀,父母都是当地的绅士名流,怎么会当间谍呢?杨森说,话虽如此,但是间谍案非同小可,你不能不管。倘若你怕事情闹开对那位小姐名誉有损,那你就先陪她的父母来和我谈谈吧。
不一会儿,警察厅长又送来了两名人证,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和一个八岁多的小男孩。杨森不禁诧异:这两个小孩子怎么可以作证呢?陪他们来的警察立刻取出两件物证,一枚有孔的银元和一些电报纸条。警察理直气壮地告诉杨森,这些都是从他们书包里搜出来的,而且他们已经在警察厅承认了,是那个女教员指派来的。
杨森听后十分怀疑,便和颜悦色地询问那两个孩子,问了半天,终于弄明白了是怎么回事。这两个孩子是同父异母的姐弟,后母待那个女孩如同己出,两姐弟的感情也很好。他们的家里曾有抗日部队借住,电台报务员常常丢掉一些废弃的电码条,小女孩觉得新奇,就收集起来玩耍,而那有孔的银元是他们家原有之物。一天上学,女孩涉嫌拿了别人的铅笔,女教师知道后便通知了她的家长。继母骂了这女孩几句,女孩赌气,便带了继母生的弟弟来安庆找外婆。偌大的一个安庆城,两个孩子又不知道具体地址,饿着肚子跑了整整一天,仍然没找到,只好在街上流浪。孩子的神情引起了警察的注意,拦住一问,他们说是从桐城到安庆找外婆的,问外婆家住哪里,摇头说不知。警察打开书包一看,查出了所谓的证据,于是就把两姐弟带到警察厅。问话的人气势汹汹,又拍桌子又瞪眼的,开口便问:“谁派你们来的?”小孩子吓呆了,弄不清楚怎么一回事,只好随便说是某某老师。于是安庆警察厅便把这事当着匪谍案来处理,拿起电话就向桐城县长要人。
事情弄明白了,杨森啼笑皆非,没想到安庆警察厅长办事这样鲁莽、轻率,倘若照他的判断抓人问审,那岂不是冤枉了那位女教师,也葬送了这两个无辜稚童的一生?杨森十分生气,责备了警察厅长,让他立刻结案,同时派人送那两个孩子回到桐城家中。
(四)
抗战之初,有一些莠民被日本人收买,认贼作父,甘为敌人当鹰犬,或刺探军情,或为来袭的敌机发暗号。而我方军民一发现这类可耻之辈,莫不群情激奋,叫骂喊打,当场被殴致死的也有不少。抓住汉奸并打死他们,是那些人罪有应得,可万一抓错了,那就是天大的冤枉了。
1938年的端午节那天,大街上突然人潮涌动,只听见许多人在喊“抓到汉奸了”。杨森当时正走在街上,听到叫喊声,立刻赶了过去,排开拥挤的人群,只见几个怒容满面的人抓住一个早已吓得半死的“汉奸”。杨森怕他们乱来,连忙高声喊道:“把人带过来,我要问话!”人群中有人认识杨森,大声说道:“好了,好了,杨军长来了!”
那个“汉奸”听说眼前这人是杨军长,便一下扑倒在杨森面前,好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杨森的部下提醒他:“你不要怕,我们军长向来不冤枉好人,你有什么话尽管讲。”听这样一说,那人才嗫嗫嚅嚅地告诉杨森是怎么回事。那天是端午节,按照当地风俗,家家户户都要买点红布给小孩子做衣服。那人在街上买红布的时候,想看看布料的厚薄,便举着红布朝着太阳照,而这时恰巧有敌机经过,警察跑过来抓住他,说他在给敌机打信号。
杨森心想,拿红布给敌机打信号的可能性不大,因为飞机上哪里看得见这样一点红呢?但是众怒难犯,杨森思忖着如何为那人开脱。杨森问大家安庆是不是有端午买红布做衣服的风俗,大家点头承认。然后,杨森从军事的角度,向大家解释了那人不可能向敌机打信号。情况清楚了,杨森当场放了那人,也叫围观的群众回家过节了。
(作者注:本文资料来源《杨森将军纪念册》。)
新闻推荐
小记者变“小工匠” 从小瓦当解读徽州古建 10名江淮小记者在古徽州园林景区探秘历史文化民俗
晨报讯知道瓦片的你,知道“瓦当”为何物吗?造型千姿百态的瓦当不但是绘画、工艺、雕刻相结合的中国艺术,也是实用性与美...
桐城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桐城,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