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新闻 桐城新闻 怀宁新闻 潜山新闻 太湖新闻 宿松新闻 望江新闻 岳西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安庆市 > 桐城新闻 > 正文

喜看沃野展丰收 ——改革开放40年桐城“三农”工作发展综述

来源:安庆日报 2018-11-20 10:19   https://www.yybnet.net/

去年,网文《再见吧,双抢》收获“10万+”的点击率,并大量转发,读者留言近40万字。此文大热,是因为它勾起了一代农民的记忆、一个时代的记忆。

曾经用洪荒之力战天斗地的农民,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早已跳出了“双抢”。沃野之上,桐城正在展开“三农”现代化、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耕牛下岗,农业机械化提高了

“我十七八岁时就在生产队挣工分。生产队110亩水田,五六十劳动力一年忙到头。我现在的农场相当于那时10个生产队的劳动成效。拖拉机代替牛犁田时,大家都觉得新奇得不得了。现在,我一家就有农业机械30多台套。”在双港镇海潮农场,王海潮的多功能仓库里停放着多台旋耕机、收割机、插秧机、农用无人机……还有育秧工厂一座。“现在,搞农业就像搞工业一样了。”王海潮说。

农业生产机械化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据桐城市农机局负责人介绍:目前,桐城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008台,小型拖拉机9225台,水稻插秧机413台,水稻工厂化育秧设备110台套,小麦播种机235台,联合收割机718台,粮食烘干机134台套,茶叶加工机械2748台套,植保无人机60余台。全市机耕面积73.8千公顷,耕作机械化水平88.05%;机收作业面积63.69千公顷,机械化水平72.69%。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6.03%。

机械代人、技术革新,彻底改变了过去高强度的农业生产模式。同时,“田保姆”日益壮大,截至目前,桐城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共有46家,年作业面积9.5万亩,创经济效益近2000万元。农机合作社的壮大,极大促进了农村产业化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

颜值增加,城乡差别变小了

吕亭镇兴店村的汪启航在外打拼多年,卓有成就。几年前,他带着资本回乡,在田地里做起了文章。资本入驻,大大增添了乡村的颜值。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桐城10万农民离土进城务工。随着城乡统筹的推进,外出务工潮逐渐回落。从驻守农村出而不得,到外出务工挣钱寄回家,再到回到农村发展,农民对土地、家园的情感曲线,印证的是农村日益增强的吸引力。

“岂止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公交车通到家门口啦!”大关镇麻山村孙某自从城乡公交开通后,就在城区某建筑工地找了份工作,农闲时天天有钱挣。

要想富先修路。改革开放前,除了境内206国道,桐城公路多为砂石路和土路。40年来,桐城综合交通总里程增至2950公里,其中农村公路2644公里。全市三级以上公路总里程307公里,以市区为中心、二级公路通达各镇的“半小时通勤圈”已基本构建完成,形成了“以国省道为主线,以县道为支线,乡村道为连接线,布局合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新农村”、“美丽乡村”、“乡村振兴”,在国家宏观政策引导下,桐城先后启动75个中心村庄建设,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逐步完善,青草镇江岭村和里仁村、双港镇龙山村、范岗镇杨安村、樟枫村,大关镇小关村在省级“美丽乡村”评选中榜上有名。嬉子湖镇双店村入选“20条最美安徽乡村旅游路线图”。农村文化供给也日益丰富。“农村书屋”覆盖所有建制村,文化惠民活动好戏连台,农民有了更多的乐处和乐趣。

农村不比城里差,已成共识。唐湾镇苗尖寨的老房子、嬉子湖湿地上的花草飞鸟,已经上了“互联网”,链接在“北纬31度-桐城生态文化之旅”线路上,成了旅游资源,与之呼应的农家乐、民宿和桐城茶叶等农特产网上购,为农民增收打开了新路径。

政策惠农,农民腰包鼓了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万元户”看似遥不可及。如今,桐城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过万,已比比皆是。

政策惠农,让农民更有奔头。2004年农业税附加被取消,2005年农业税被取消,涉农“三乱”全被叫停,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农民致富的劲头足了,腰包逐渐鼓起来。农家孩子读书从交学费到免费享受九年义务教育,农民从不敢进医院看病到新农合保障就医,危房改造国家有补助,各种惠农政策让农民坐享补贴。据统计,桐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2472元增到2017年13918元,农民的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能人带动,让农民有处赚钱。金神镇莲花村村民汪庭兵靠修剪枝丫,送到香杨新能源公司,年收入超5万元。香杨新能源公司是新三板上市企业,农民以林地入股,或在林场务工,带动数百农户增收。杨安村依托全国种粮大户新天地集团,流转土地5000多亩,核心区农民务工年收入达3万元。大关镇鲁王山基地,开发荒园1500亩,建设研学基地,带动周边200多名群众就业。

林权改革、农村三变改革,农民变股民。双港镇龙山村学堂组38户农户自愿出资55.5万元作为资金股,集体以“四荒”地作为资源股成立学堂之春合作社,全组42户成为合作社的股东,发展特色产业,成立了种植、畜禽、水产三个专业组,建起了学堂之春农家乐,今年已接待游客400人次。

农业生产已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力活,农民从过去的传统手工劳作变为懂技术、懂经营的新时代新型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如今成了体面的职业。双港镇山明村村民李静2013年注册成立桐城首家家庭农场——农脉家庭农场,此后,全市各地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专业大户蓬勃兴盛。范岗镇棋盘岭村大学生戴双杰、吕亭镇官塘村大学生戴福志、大关镇青年胡良正等一批回乡创业才俊,各显其能,各有所成,让昔日荒山变成了留人的风景、生金的疙瘩。

产业富民风正劲。桐城各村量身打造,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蔚为大观。樟枫村成功承办四届乡村旅游桂花节,接待游客40多万人。吕亭镇采茶节、大关镇美食节一路跟进,声名渐起。全市39个中心村土地流转率86.9%。创业就业户数占农户67.9%,农家乐、文旅基地等业态正在龙眠大地兴起。汪桂云

新闻推荐

胡堡冬“鲜花地”

已是暮秋,陪友人来到桐城市的鲁硔山区,去寻找一个人。这个人便是清人余怀写的《板桥杂记》中记述的孙临,孙临(1611-1646),...

桐城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桐城,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羽绒工匠造精品2018-11-20 10:19
评论:(喜看沃野展丰收 ——改革开放40年桐城“三农”工作发展综述)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