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新闻 桐城新闻 怀宁新闻 潜山新闻 太湖新闻 宿松新闻 望江新闻 岳西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安庆市 > 桐城新闻 > 正文

回忆与杨绛先生的书信交往

来源:合肥晚报 2018-07-04 01:04   https://www.yybnet.net/
[摘要]——杨绛先生逝世两周年祭

○晚年的杨绛先生 ○沈晖访问苏雪林先生(1995年6月) ○杨绛先生致苏雪林信(1995年4月22日)雪林师:感谢您还记得我,照片上您容止安详,想玉体康泰,为祷为颂。钟书去岁七月底重病住院,卧床将近九个月,病中得惠赐山水画册,展玩喜爱,不胜钦慕。近《槐聚诗存》出版,嘱寄奉一册请正。钟书神识甚清,身体则弱极,我心悬悬而琐事忙碌,未能早日修书致谢,深为歉仄,尚祈谅恕。遥祝健康长寿学?

回忆与杨绛先生生前的书信交往,还要追溯到二十多年前我赴台对苏雪林先生的访问。

正是这次访问的契机,使我有机缘生平第一次目睹了杨绛先生的手泽,后来又因为搜集到更多苏雪林先生的书信,我才在2000年的春天冒昧地给高龄的杨绛先生写了一封信。

1995年夏天,应吴京校长之邀,我赴台南成功大学访问享期颐之寿的皖籍老作家苏雪林先生。在征得文学院院长宋鼎宗先生及苏雪林本人的应允,我这次特别幸运有三个半天(每天上午8点至11点)在苏先生东宁路的寓所对她进行专访。

我清晰地记得,最后一天的访问是6月26日。那天上午我到得稍微早了一点,苏先生正坐在我们每次笔谈(晚年的苏雪林右耳失聪,与访问者多采取笔谈,访问人以纸笔写出问题,她阅后回答)的茶几上看一封信。见我到了,她抬起头扬了扬这封信,“这是杨绛写给我的,你认识她吗?”我回答:“不认识。”说着她把信递给我。那婉丽娟秀的一笔好字,立马映入我的眼帘,当时喜悦的心情至今还清晰地印在我脑海中。

因杨绛先生这封信的关系,那天我们的谈话的中心,基本是围绕苏先生书信的话题。苏先生是勤于写信的人,她说自己从小就曾代母亲写过家信,也不知自己一生究竟写了多少信。即使现在已过百岁之龄,凡收到各方来信,她也不改有信必回的信条。她对我说:自两岸通邮后,我与多年失联的文友如冰心、赵清阁、朱雯、杨静远、施蛰存、胡绍轩等,才有鱼雁往还。至于远在美国旧金山的好友谢冰莹,我们一直就书信不断,20多年来我至少写给她1000封(按:1980年代谢冰莹从台北移居美国,分别时双方约定,每周各写一封信,互通信息,报告平安)。

听到这些讯息,我很振奋,因为我早就有收集苏先生书信的念头——自1980年代后期,我与先生之间来往书信有20余通,约5万言。其中先生写给我一封谈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长信竟达6页,约5000字。因为我拟编辑她的全集(笔者按:我已编辑过她的选集和文集),其中她的书信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今天正好借此机会向先生请益,征询她的态度。苏先生对我想收集她书信的想法表示赞同,同时还从书房中拿来一本密密麻麻的通讯录,我从中抄录了40多位作家、文友及大陆部分亲属的通讯地址。

自1995年冬,我即向苏雪林先生国内外的亲属、有过交往的文友、两岸及海外的知名女作家发函征集,陆续寄出50余封,如北京的冰心老人、舒乙先生,杨静远先生(袁昌英之女);上海的施蛰存先生、赵清阁先生、朱雯罗洪夫妇;台湾的唐亦男先生,作家琼瑶及其父亲陈致平先生(笔者按:苏与陈致平是台湾师范大学的同事);还有旅居英伦的陈小滢先生(笔者按:凌叔华之女)以及美国的谢冰莹先生与杨安祥先生。凡是我寄出的征集信,令人欣慰,大多都有回音。令我感动的是:祖籍桐城、台湾才女作家张漱菡,接到我征集函时,尚在病中,她抱病检索,按年份整理好,挂号寄给我。收到信后不久,她就仙逝了,让人悲痛不已。我没有想到的是,武大时期“珞珈三女杰”(苏雪林、袁昌英、凌叔华)之一的凌叔华之女陈小滢,竟航空寄来其母50年代与苏雪林往来的书信;袁昌英之女杨静远先生,亦将30年代末苏致其母的信,以及近年她与苏先生通信20余函复印寄来。

经过近10年的征集、搜寻,《苏雪林书信集》的规模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竟然达800函之巨。苏雪林是勤于写信的人,据笔者由苏雪林日记统计,她一生写信超过两万封,仅与谢冰莹的通信就有千函之巨。自上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她写给民国时期文化人、出版人、名记者的信,就有胡适、周作人、陈钟凡、沈从文、赵景深、臧克家、顾颉刚、傅斯年、成舍我、李小峰、胡霖(《大公报》社长)、彭子冈(《大公报》女记者)、王云五、冰心、谢冰莹、袁昌英、凌叔华、朱雯、赵清阁、施蛰存、萧乾等数十人之多。

我知道苏雪林先生与钱钟书、杨绛夫妇自1990年后有书信来往,尤其了解苏雪林与杨绛姑姑杨荫榆、大姐杨寿康及她本人有非同一般极其深厚的友谊(杨绛读书的中学是在苏州振华中学,大学考在东吴大学文理学院,苏雪林在这两所学校都教过书,杨是苏的学生),我也有杨绛先生居北京三里河的通讯地址,但我一直不敢贸然给杨绛先生写信,害怕打扰先生清净的生活——因为自1994年后,钱钟书先生就一直生病住在医院中,1998年12月钱钟书先生病逝。千禧年的3月1日,我突然心血来潮,总觉得《苏雪林书信集》不能没有她写给钱钟书、杨绛夫妇的信。于是我取出珍藏的一套荣宝斋木刻水印信笺及信封,冒冒失失地给杨绛先生奉上一函。

此信大意是说:我1995年赴台访问苏雪林先生时,苏先生跟我说起曾给您写过信,还给你寄过《苏雪林山水》画册,你们收到画册后,也写信问候了她。现因编辑《苏雪林书信集》之需,“特驰函府上,祈盼您能将苏先生写给你们的信,复印寄我,以便尽快入编。不情之请,乞谅。”我的信是3月2日发出,杨绛先生收到我的信,很快就复函,3月7日自京华寄出,10日寄达合肥,令我如坐春风,万分感动。杨绛先生的信如下:

沈晖先生尊鉴:

大函奉悉。苏雪林先生乃我长姊杨寿康之好友(《死亡的意义》杨寿康译),我曾获雪林先生一九九五年来信二通,但珍藏不知何处,无从寻觅矣。记得第一信复我谢画册,并问钱钟书病情,自言老人之苦。第二信嘱我问长姊:“大您两岁的苏梅,还记得吗?”我告以大姊不久前去世,遂绝音问。我年耄事烦信多,已不胜检索之劳,无任歉仄,请原谅!草此专复,即问

近好

杨 绛上

二○○○年三月七日

苏先生长我十四岁,是老师辈,我名杨季康,杨寿康之四妹

我与年高德劭的杨绛先生素昧平生,但却能得到她给我写的一封亲笔信,怎不令人感动。这封信看似平常,字里行间,却透逸出先生温润儒雅谦和的品格和待人亲切的作风,尤其是那一纸久违的八行书,让人眼睛一亮,加上先生飘逸妍美的字体,思维敏捷,博闻强记,很难相信是出自一位九十老人的腕下。我将先生的这封信视为法书,宝而藏之,以作珍贵的纪念。

附 识:

日前,收到台湾友人寄来《逝水浮云曾照影——名家与苏雪林书信选》,书中收有杨绛致苏雪林信四通。我将在《苏雪林书信集》中把这四封信作为附录收入,让读者了解两位文坛寿星晚年在书信中所表达的纯真的友谊与浓郁的师生情怀。今年5月25日,是杨绛先生仙逝两周年,仅以此文,权作心香一瓣,表达哀思。

2018年5月25日于合肥 □沈 晖

新闻推荐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近日,桐城市委书记刘中汉对全市企业家提出了‘四个清\’的要求,针对党员干部,桐城市委要求做到‘十要十不要\’这一基本...

桐城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桐城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回忆与杨绛先生的书信交往)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