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图②□ 记者 王虎
今年39岁的王恩胜是安庆市桐城孔城镇人。6月19日,记者在此采访了解到,他出生在农村,生活在农村,工作也在农村。自上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乡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王恩胜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一切有关农村和田野的变化。脚踏农村土地,仰望深邃的星空,田地里有着王恩胜家的诗和远方。
分田到户 铁牛耕春
随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一声春雷,农民朋友迎来了一个生机勃勃满载希望的春天——分田到户,这分田到户宛如爆炸般引爆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农民在忠实的大地上勤劳耕作着属于自己的春天。
1981年,王恩胜父母当时所在的桐城县孔城镇王店村实行了分田到户。“生产队里的大水牛一刻也没有闲着,家家轮流用,使着劲儿用。”今年快70岁的王恩胜父亲王宗武老人回忆,当时人休牛不休,牛累,耕地效率远远赶不上村民的积极性和时节要求了。
王宗武弟兄三个忙时耕地,闲时外出打工,积攒了多年,1990年合伙狠狠心买了一头大“铁牛”——耕田的手扶拖拉机回来。那一年,王恩胜已经10多岁了,他清楚地记得,“铁牛”立即引爆了村民们的眼球,慢腾腾的水牛呀呀地寂寞退场了,自己也不用早晨上学前放牛了,暑假更不用看牛了,心里乐呵着。
“铁牛”的高效,村民们看在眼里,琢磨在心里。第二年,村庄南头十户合伙买回了另一台拖拉机。一到耕种时节,“铁牛”在田里嘟嘟嘟嘟欢快地跑,村民们看着田野喜笑颜开,仿佛看到了金黄的稻穗在微风中尽情摇曳。
尝到了“铁牛”耕田节省时间的好处,田里抽水用的水泵,也从县城的五金店奔到了村庄的水塘里,敞开了喉咙咕咚咕咚地喝着水,滋润着秧苗抽抽的疯长。
“最高兴的是父亲,满脸的笑容,父亲是我们家的另一头牛。”王恩胜感慨说,父亲驮着全家人的诗和远方。
拖拉机耕田,在王恩胜父亲王宗武眼里,是在耕种春天,耕种着他们全家的温饱期望,耕种着家中孩子读书的学费,更是在耕种着家庭文明的生发,耕种着孩子们的未来。
“如今,快三十年了,拖拉机依旧在我们的家里,锈迹斑斑,但却给人温暖如春的感觉,那里有着我们曾经耕种的美好回忆。”王恩胜说。
满田金黄 绿浪翻滚
“家里年年种植两季稻子,早稻和晚稻子,交了公粮,除掉供奉爷爷奶奶的孝粮,留了全家五口人口粮,猪鸭鹅鸡又抢着吃,所剩卖了钱,缴了我们子女学费,锅干肚子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王恩胜回忆。
每每看着稻子金黄翻滚着汹涌的浪涛涌来,田地里再也长不出多余的钱来。最大的难题来了,孩子要上学,三个要缴学费,钱从哪里来,打工还未盛行,作为农民,王宗武和老伴杨社珍只能在自己的田地里动脑筋想办法。
此时,1990年,王恩胜隔壁生产队胡庄,满田如厚厚棉被的翠绿藤蔓吸引了村民们的眼球。“原来世间还有如此甜蜜清凉的解暑西瓜,一定能卖个好价钱。”这样一户传一户,王恩胜家的田里也铺满了碧绿的藤蔓,这比种植水稻价值要高多了,一个个圆滚滚碧绿的西瓜就是一个个希望,甜蜜和温暖。
暑假期间,王恩胜全家重要的农活就是卖西瓜。每天凌晨三点多,星星还在眨着眼睛,他们全家就起床,拿着电灯,摘瓜挑瓜装瓜。“父亲拉着板车,我们在后面推,要赶八里多路,特别是我们当地乌龟山那个坡太陡了,太难上了。”王恩胜说,好在他们的西瓜名声在外,卖得好。
暑假结束了,西瓜也就结束了,数数钱袋子里的钱,九月,他们的学费有着落了,希望的翅膀在心里起航。虽然累,心里是温暖的。
现在,想起童年的生活,满田的金黄,王恩胜说,绿浪翻滚着向他们汹涌而来,一股甜蜜温馨再次涌上心头。
抛秧直播 金黄依旧
1996年,王恩胜考上了桐城师范学校,姐姐则去了深圳打工,妹妹上初中。家里五亩多田,王宗武和老伴杨社珍二人顿时少了帮手,季节不等人,田里的秧苗呼啦啦地如乌云堆满了他们的额头。
只能找人插秧付工资了,结果一算账,实在是不划算。第二年,王恩胜家中大胆在村庄里“吃螃蟹”地抛起了秧苗。买抛秧模,育秧,起模,抛秧,一切在尝试摸索中。
“一开始,我们的想法是,反正不让田荒了就行。哪知抛秧后,秧苗长得壮,比插秧的好,发棵快。”王宗武说。禾苗不几日就在田间便婀娜欢舞起来。
来年春天,全村庄抛秧满田,秧苗疯长,村民笑颜如花,奔走相告,仿佛人人捡到了宝贝发了大财似的。
到了1999年8月,王恩胜工作了,远离了家里的田地,姐姐也出嫁了,妹妹去了宿州读书。人手更少了许多,家里的田成了其父母肩头一座沉重的大山。“我们都劝父母别插田了。”
哪知,王恩胜一回家,父母在田里玩起了“直播”——直接将稻子育好撒在平整如镜的田里了。种子的力量真是神奇,满田稻子如魔术般金浪滚滚,又是一年好收成。
当地村民们又一次疯狂起来,全体村民玩起了“直播”竞赛。
原来,田还可以这样“直播”,农民的创造力一如种子的力量神奇无比。
新修水利 大户承包
等王恩胜和姐姐、妹妹各自成家了,父母也白发爬满头了。村庄里的年轻一代也不再插田了,满田的金黄和翠绿失去了往昔的吸引力,年轻力壮的一代全飞到了城市里,创造和享受着城市的繁华和文明。
2011年,王店村的农田也被外来的人承包了,一亩田每年380元承包费。犁田打耙,打药,除草,收割等,全部用上了机械化。田里没见人,稻子金黄如浪袭来,刷新了当地老一辈人的眼界,技术越来越先进,生活越来越好了。同时,他们继续在领着粮食补贴。
2014年,王恩胜所在的王店村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新修水利,清理当家塘,修混凝土水泥沟,水塘碧波荡漾,水沟流水潺潺,农田得到高效灌溉,水田稻花飘飘,迎来了新的春天。
如今,王店村的农田大部分都给外人承包了,农田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机械化彻底解放了人的双手。无事的当地老一辈人,一有空闲,仍然喜欢到田间地头信步溜达,用王宗武的话说,“那田土的气息,实在诱人。”
图①为王恩胜看着疯长的西瓜藤蔓。
图②为田里的“铁牛”。
吴春富 摄
新闻推荐
“虽然上班还不到一年,从一开始上班时的陌生,到现在渐渐熟悉,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一位年轻的95后员工说道。20...
桐城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桐城,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