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双港镇是人文古镇,有着丰富的文化传承,和乡风文明。但是一些农村的陈规陋习仍然还有市场,如婚丧嫁娶中的大操大办等,这些陈规陋习不仅助长了奢侈浪费之风,而且增加了群众的负担。针对这种现象,该镇精神文明建设战线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准确定位,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为实现双港的跨越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应注重乡村文化的传承发展。双港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形成了以古镇文化、民俗文化和名人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不仅有练潭老街、潘氏宗祠、汪氏宗祠、张家古屋等一大批传统宗祠及名人故居遗址,更有王圩灯会、三合龙舟会等省、安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双港镇的宝贵资源,它们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化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农村发展的动力之一。塑造良好的乡风文明,一方面需要从乡村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和乡愁记忆最丰富区域的实际出发,传承和弘扬我们所拥有的这些优秀的礼仪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例如双港镇每年在春节期间举行王圩灯会、端午节期间举行三合龙舟会,不仅使传统乡村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同时也成为双港镇乡风文明建设的一张重要的名片。另一方面,还需要直面乡村社会结构快速转型和城乡融合过程中出现的“文明的冲突”,要建立优化具有“村格”的社会功能,例如乡村调解、道德评议、惩戒监督、典型示范、村规民约等,也要注重引入文化艺术、新媒体等现代媒介,渐进式强化村民接受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用传统文化滋养乡风文明,让农民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有效提高农民道德素养,有力推进乡风文明进农村、传统美德进农家、优秀文化进农心。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应以群众为中心。乡村振兴,如果没有“众人拾柴”的向心力,显然不足以实现。乡风文明建设如果离开村民主体参与,那么构建精神家园也就无从谈起。全面塑造乡风文明,不仅要靠政府的“多作为”,更要唤醒广大农村群众自觉参与乡风文明行动的意识,要激活“人”的因素,要重视个人、家庭、邻里等不同“单元”的人的活动来重新聚合村民,复兴乡村公共参与意识。要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群众支持、参与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通过组建红白理事会、农村垃圾治理协会和形成有代表性的优秀村规民约等,让群众将乡风文明当成是自己的事情来遵守和推进,汇聚起农村群众的力量。同时,充分发挥群众之间互相监督的作用,通过群众之间的“他律”,不断规范自身的行为习惯,形成人人除陋习、树新风的生动局面,让文明乡风走进千家万户,走进每个人的“心头”。此外,文明乡风行动还要注重群众的获得感,比如,实施的文化工程要便民务实,既要方便群众参与,又要让群众乐于参与,让群众在参与公共文化事业中有一份情感体验;预防“黄赌毒”、消除封建迷信思想要发展产业,为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群众将更多的精力用到生产中去,在辛勤劳动中有所收获;对于文明乡风行动中涌现的先进典型,既要积极点赞群众变化,也要有诸如“星级文明信用户”信贷优惠政策这样的实惠举措……只要生活有变化、品质有提升、精神更丰盈,必然能够得到群众的认可,为文明乡风行动持续推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应发挥乡贤文化的引领作用。乡贤,乡村的贤人,大都是有所成就的长者,他们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威信,他们的言行举止在群众中能够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推进乡风文明,不应该忽视乡贤的重要作用。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在于城乡的社会资金与社会人才向乡村的可持续流动。实现这一目标要求,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也需要发挥乡贤文化所蕴含的招商主力军、自治好帮手、公益热心人、文化引领者等角色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因此,塑造乡风文明要从物质上、精神上全方位入手,充分展示和应用乡贤文化所具有的人文道德价值以及经济社会效益,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使村民真切感受到现代乡村价值体系的重大实践意义,提升乡村文化自信,实现乡贤文化引领乡村振兴。更要充分运用乡贤“走出去、引进来”的经验优势、能力优势和理念优势,促进乡村文明在文化传播交流、对外经济活动中实现有机更新,增强影响力辐射力。
刘除立张波
新闻推荐
本报3月8日讯(通讯员王磊肖传颖)6日,在文昌街道办院内,随着楼顶的“文昌办事处”字牌被逐一拆卸,标志着长清区楼顶广告拆除清理工作全面启动。随着新版《济南市户外广告和牌匾标识专项规划...
桐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桐城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