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竞
“磨剪子———铲刀!磨剪子———铲刀!”在铜陵市郊区古镇大通街的一条巷子里,一个黑黑的中年男子,推着一辆自行车,货架上绑着几块形质大小不同的磨刀石,车头上还挂了只塑料袋,桶什么的,他一边推车一边张望着,时不时来两句响彻小区的吆喝。
这原汁原味的吆喝声,突然唤起了我脑海中遥远的记忆。从童年到青少年,我家就住在大通街,周末我总是在临街的阁楼上边看书或做作业,边用耳朵享受这个街市热火朝天的市声。大约上午八点,各种吆喝声便开始上演。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挑货廊担的吆喝:胭脂花粉雪花膏、手帕丝线绣花针;六十年代手艺人吆喝:补锅修伞箍木桶、牙膏皮子换糖粑;七八十年代回家探亲时,还经常听到这样的吆喝:炸炒米、穿绷子床、洗油烟机、修理家电……这些随着时代发展的走街串巷的行当,吆喝声不仅是一门基本功,也是城市里一道独特的音乐风景。
那时,我们家最喜欢听到的吆喝声就是“炸炒米啦!炸炒米!”每当听到这吆喝声,女儿就会跟奶奶要两毛钱,儿子就端上一茶缸大米或玉米,和左邻右舍的小朋友们一起排队,等着那满身黑灰的师傅一个挨着一个地给他们爆米花儿。因为那时,副食品都凭票,孩子们基本没有什么零食可吃。“炸炒米儿来咧!”不仅是给孩子们,也是给我家老少三代带来许多节庆般的欢乐。
后来,我家住上了单位分配的公房,再后来,儿女分居,我们老两口又搬到新的住宅小区。今天,回到弥漫着儿时记忆的大通老街道,没想到弄堂间原生态的吆喝声又入耳畔。以至于今天我和老伴带着孙儿孙女在麦当劳吃爆米花时,耳畔仿佛又响起了那富有感染力的吆喝声。
行走在铜陵的大街小巷,穿梭在高楼林立的社区中,留意铜陵市的声音,才发现吆喝声无处不在。只是如今的吆喝声里,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已经融入许多新的元素。
前不久,在步行街见闻的吆喝变化就更加丰富多彩:戴着小丑帽、穿着卡通服的吆喝者,他们的声音和一举一动,吸引了许多小朋友好奇的目光,吆喝者还热情地给小朋友递上文字图解说明,让你看清觉得好,高兴再买;吆喝者若推广玩具或饮料之类,还会让小朋友先玩先尝为快。变化更为明显的是,原本是一边走、一边用方言特色的原生态吆喝声,如今几乎都变成了骑自行车、电动三轮车、开双排座小汽车和用普通话的高音喇叭在吆喝。一位开小车收家电的桐城人告诉我,他就是从补锅修伞吆喝起家的,如今开了三家电器回收公司,有三部汽车巡回收购,每部车上配备了专门由播音员录制的“标准吆喝”喇叭,又省事、又省力、又赚钱、又推广了普通话。
城市在变化,由小城市变成大城市,由大城市变化为和谐幸福美丽城市,城市明天更美好……时间不停步,岁月在前行,城市中的吆喝声,也是随着城市的越来越现代化和数字化而与时俱进。
新闻推荐
省委省政府综治暨法治领导 责任制督察组来宜督察 华克思章松黄杰陪同或出席汇报会
本报讯1月3日至4日,省委省政府综治暨法治领导责任制专项督察组来宜督察。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时侠联率队,省综治办专职副主任王文金参加,市领导华克思、章松、黄杰陪同或出席汇报会。督察组先后...
桐城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桐城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