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国家欲安黎庶,莫先于厚风俗;厚风俗,莫先于崇节俭。”一直以来,以婚丧喜庆大操大办为突出代表的繁重人情往来,已经成为了社会痼疾,广大群众希望结合建设全国文明城市的有力契机,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也来一场深刻的革命。12月8日,《安庆日报》头版刊登《桐城规范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报道,引起读者广泛关注和共鸣。盖因这个问题抓到了点子上,拨乱反正来的及时,旨在让文明新风正能量成为乡风民俗的主流。
这篇报道的最亮的看点在于,党员干部在这场移风易俗的革命中站到了第一线,担当起模范带头作用,值得点赞,更值得支持。不容否定,对于愈演愈烈的民间婚丧喜庆大操大办之风,人情往来不堪重负。因要面子、相互攀比,其价码越来越高、其场面越来越大、其名目越来越多,无论是经济承受力,还是人的精力都难以招架,纠结由来已久。而更让人担心的是,一些乡村群众刚刚从脱贫攻坚中走向富裕的生活,但沉重的人情往来与大操大办,极大地侵占了生产发展和提升生活质量的资金,使得一些家庭重新走上负债的老路,以至于再度返贫。这是一个必须严肃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最近,在央视一套播出的电视剧《索玛花开》中,就乡间婚丧喜庆大操大办带来的危害性给予了形象而深刻的揭示。过去贫穷时办婚丧喜庆大事借债,以至一蹶不振;脱贫小康后,为把过去的面子挣回来,在遇婚丧喜庆大事时放开大操大办,结果又负债累累,回到贫穷。这个循环的过程,不仅带坏了社会风气,更是在一定程度阻碍了我们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所以要下决心进行整治与规范。这个例子具有普遍性,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醒。但是,由于是风气使然,仅仅依靠个人和家庭的力量难以改变这种不良风气。同时,奢靡之风不仅大量浪费国家和人民的宝贵财富,还成为了消极腐败现象得以滋生蔓延的温床。现在,我们终于看到了党员干部站出来,规范婚丧喜庆事宜,纠正陈规陋习,来一个人情大减负,让乡风民俗紧跟新时代发展的脚步,使城乡风气海晏河清,与文明城市建设相得益彰,这是一件大好事,必须办好办到位。
教化人心,敦风化俗,就必须提倡节俭、防止奢靡。与不良传统风气作斗争,要有坚定信心、要耐心细致地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要有机制的约束与监督,形成氛围,树立新风。此次桐城市在规范操办婚丧喜庆事宜中,将此事列入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好转”的高度上来,希望“营造人情正常交往、行为严谨规范的良好生态”。同时,在具体的运作上也制定了硬性规定,这给实施有效监督创造了必要条件,如坚决做到“六个严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应提前5个工作日向所在单位党组织报告”,并加大问责力度,强化“一案双查”。可见,桐城市在治理中是下了大气力,抓住了党员干部这个示范关键。但是,我们还应充分发挥乡贤和协会的作用,因为乡风民俗的形成衍变来自民间,我们在修正不良风气时更应发挥民间的文明正能量,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力抑制不良风气。为此,广泛动员城乡群众积极参与到这场革命中来,也是纠正人情风泛滥的关键之举,不能忽视。
新闻推荐
他是个普普通通的村民,紧急关头不顾个人的安危,冲上前从疯牛角下救出同事,自己却被疯牛顶伤。他就是桐城市永明养殖合作社员工、金神镇玉嘴村村民——叶龙启。在得知自己被评为2017年“金神好人”之...
桐城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桐城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