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张若澄设色西湖风景图扇页
清郑簠养生四字铭直幅
明沈周行书七言诗扇页
□本报记者张弘
二、明清书法:铁画银钩颜筋柳骨
篆书
篆书是最古老的汉字书体,是先秦至汉代前期所通行的正体文字。清代篆书从鼎彝、碑刻、铜器款识等古文字中汲取金石之气,古茂健朴,神采飞动。
(清)钱坫篆书八言联
钱坫,字献之,号十兰,江苏嘉定人。他是著名史家钱大昕的族侄,官至乾州州判,精训诂、经史、地理及金石碑版之学,兼工金石篆刻与画梅,尤以善书小篆而名重于世。这幅八言联,上书“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英辞妙墨好古多闻”,字形瘦长,结构错落参差,有些笔画加入金文的字形特点。此轴章法密不透风,气韵满而不塞,写得笔力遒劲,气魄恢弘。
隶书
隶书风格端庄,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在汉代到达顶峰,“汉隶”曾一度成为隶书的代名词。明清之际碑学大兴,带动了隶书的复兴。清代隶书上乘籀篆,取法汉碑,旁涉北碑,创立一代风气。
(清)郑簠《养生四字铭》直幅
明清之际,碑学大兴,带动了隶书的复兴。清代隶书上乘籀篆,取法汉碑,旁涉北碑,创立一代风气。当中成就最大者,为“清代隶书第一人”———郑簠。
郑簠,字汝器,号谷口,江苏上元人。少年时期的郑簠就对隶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惜耗费三十多年的时间学习汉碑,倾尽家财前往河北、山东寻觅汉碑作品,家藏的碑刻拓片足有四大橱。郑簠的父亲郑之彦是一代名医,郑簠继承家学,医道高明。这幅《养生四字铭》隶书直幅,就是郑簠修养身心的心得。
四字铭出自《道藏·洞玄经》:“宠辱不惊,肝木以宁;动静以敬,心火自定;食欲有节,脾土不泄;沉默寡言,肺金自全;恬澹无欲,肾水自足。”郑簠这幅隶书,通篇变化多姿,气势飞动,却又古意十足,给人别有洞天之感。正因为受到郑簠这种创新书风的影响,清代的书法革新顺利地开辟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乾嘉之后的书法家更是将这种风格视为隶书的最高境界。
草书
明代前期的草书尚沉浸于对唐宋狂草的模仿追随,明代后期开始注入魏晋之风寻求突破,带来晚明草书书风的大变革。进入清朝后,随着社会秩序的重归稳定,草书的变革潮流方趋平静,让位于篆隶楷书的相继复兴。
(清)于建章草书横幅
于建章(1838~1874),字殿侯,广西桂林人。清同治四年(1865)榜眼,授翰林院编修,督山西、山东学政。现今桂林市内靖江王府西门尚有于建章“榜眼及第”牌坊。
行书
魏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将这种书体推向了一个艺术的极致,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行书在北宋后期达到繁荣的新高峰,出现了被称为“宋四家”的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其“尚意”书风一直影响到清代。
(清)张建勋行书轴
俗语说: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最早见于《汉书·郦食其传》;清光绪十五年,紫禁城保和殿试上,一位桂林籍学子以此为题作答,一举夺魁,成为桂林历史上第五位状元。这幅行书轴,就是张建勋出任云南学政第五年时,录清代孙承泽《庚子消夏记》中《赵子固·水仙卷》一段。其结字苍劲挺拔,工整妍丽;气韵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三、明清扇面:咫尺千里箑风雅韵
扇子起源于中国,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数千年沿革演变中,于实用一途外,又沾染文学、渗浸书画,蔚成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扇面书画。扇面书画的最大特点是在狭小空间以大片风物景观入画,所谓咫尺千里,以小见大。明成化年间,折扇成为扇文化主流,这种收拢后仅尺余的怀袖雅物备受士大夫们推崇,扇面用书画装饰已极普遍,名人显贵、骚人墨客都擅长于画扇。明代的许多大书画家如沈周、文徵明、董其昌等都有大量箑头佳作问世。扇面艺术发展至清代到达巅峰,画扇名家“四王吴恽”,各种风格流派异彩纷呈;尤其是一些市民文人的扇面画,极具开拓精神,形成了与宫廷画师情趣风格迥异的一代画风。
(清)张若澄设色《西湖风景图》扇页
扇面艺术的特色之一,就是在狭小扇形空间里以大片风物景观入画,以小见大;特色之二,在于一扇两面,可以一面绘画,一面作书,将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完美地融为一体。这两个特色,在这幅张若澄设色《西湖风景图》扇页中都有完美体现。
张若澄,字镜壑,号花庐主人,安徽桐城人。他是三朝宰相张廷玉的次子,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有一个门类叫做实景山水画,它以写实的手法描绘真实景致的山水,以向观者介绍景物风情,或供游者留作纪念。张若澄就是当中杰出的实景山水画家,为乾隆及皇太后绘制北京的园林、巴蜀的山川,这幅描绘西湖风景的青绿山水扇页也出自张氏手笔。宛若一张地图,张若澄细致入微地准确描绘了西湖周边的所有寺院、佛塔、道馆、望亭、山峦、行宫、堤坝、道路、城墙及城楼,你可以找到断桥残雪、玉带晴虹、雷峰夕照等耳熟能详的景点,真是咫尺千里,偌大西湖尽收扇中。与之相配的是这些景点的文字介绍和路线规划,张若澄以蝇头小楷同样工整地收入另一幅扇页,也在展厅中。
(明)沈周行书七言诗扇页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江苏长洲人。他是家喻户晓的明代杰出书画家、“吴门画派”的开创者、“明四家”之一。其行书师黄庭坚,得舒展挺拔之姿,运笔苍劲浑厚,结字紧结茂密、坚实涩辣,在同时期书家中独树一帜。这幅扇面,沈周还写了一首咏扇的诗,真乃巧思。
诗云:“象齿雕琼托灵骨,十四棂棂堪襞积。褚裹附之如雪白,碎有春星相间赫。吴工精妙不可当,随手展之风气凉。岂徒为玩供枕簟,世上未必无黄香。”
《桂林博物馆藏“明清书画精品展”(上)》见本报11月13日七版
图片由桂林博物馆提供
新闻推荐
□江志伟核心提示:与长江并行的、鳞次栉比、夹街林立的大通老街的店铺绵延二里多路,一色的马头墙、小青瓦、白粉墙,一色的上下两层、前后两进、木板长排门的前店后坊,虽然斑驳破败、一片萧条,但是依然...
桐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桐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