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新闻 桐城新闻 怀宁新闻 潜山新闻 太湖新闻 宿松新闻 望江新闻 岳西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安庆市 > 桐城新闻 > 正文

无端“蒙冤”的张廷璐(下)

来源:安庆晚报 2015-12-19 11:45   https://www.yybnet.net/
[摘要]卢赟秋 文/图

张廷璐的宅院,位于桐城市区的南大街,至今被称为“宗伯第”,仍有部分后裔居住。  

为国举荐真才

培育和选拔人才,是国家昌盛的基础。张廷玉也说:“予尝谓国家根本在学校。”

雍正帝在锐意改革的同时,非常重视文教事业。雍正三年(1725)二月,张廷璐自河南回京才数月,就被雍正帝任命为国子监祭酒。国子监是官方最高学府,祭酒是其主管官员,职系甚重,能引导国家教育的风向。张廷璐在祭酒任上三年,不仅督导读书作文,更重在鼓励学子修身养德,讲求经邦济世之学,以期学以致用、为国储才。他常说:“学者当以仁谊礼乐为本,毋龂龂文辞工拙也。”这种教育观念将学子们带进比寻章摘句更开阔的境界,一时间国子监人心向化,靡然成风。

当时,乡试、会试一般每三年举行一次,同考官分房阅卷,将优秀试卷提交主考官取舍、评定。张廷璐担任过乡试主考官、会试同考官,对考场利弊看得较清楚。令他忧心的是,主考官不可能遍阅考生试卷,而同考官又往往不是自逞目力敏捷,不仔细研读文章,就是思维迟钝,来不及从容阅卷,以至于一些考卷仅看到一半甚至数行就丢弃了。张廷璐感叹:“士子竭三载之辛勤,以希一日之遇合。分校者必须细心详阅,未可就其数行之文字,以为平近无奇,而遂轻弃之也。”于是,他在雍正四年乡试前奏请严格规定每卷必须通阅,以四书三艺为重,兼采经学,如有考官轻弃考卷,一经查出,即行参劾。张廷璐的奏议,有利于完善考场制度,促进公平取士,被清廷采纳实施。

雍正七年(1729)九月,张廷璐奉旨担任江苏学政。江苏历来人文鼎盛,为各省之冠,能在这里当好学政,并且让士子们认同,反而是件大不易的事情。张廷璐能任此职,足见雍正帝寄望之重。他在赴任途中,作诗述怀:“惭愧君恩难报称,素心不为稻粱谋”,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朴素的为官底线——不谋取一己私利。数年后,他才在为《江南通志》所作的序中表露心迹,希望引导学子们:“争自濯磨,敦行力学,以共奋于文明之世。”

张廷璐在江苏学政任上,推崇雅正的文章风貌,要求作文言之有物、用语雅洁,这与桐城派的主张无疑是一致的。他每次赴各地主试,都兢兢业业,秉烛校阅至深夜,反复慎重地评定名次,唯恐因为偶尔疏忽,辜负了士子的苦心努力。最终选录的多是孤寒饱学之士,而那些被摈斥的学子也都心服口服,毫无怨言。他一改前任严厉苛刻的习惯,坚持以德化人,从不轻辱一士,接见学子总是和颜悦色,不知所倦地劝导要孝友廉让,先行而后文。这让学子们如坐春风,也真心地爱他敬他,待之如父母良师,并相互诫勉,以触犯教令为耻。

张廷璐敬重人才,不论其出身与穷达。他任职江苏之初,就发现沈德潜文章、人品俱佳,称赞其“文行并高”。当时,沈德潜已五十七岁了,张廷璐很礼敬这位比自己还大两岁的老生员,邀见时行宾主礼,称其为先生。后来一直鼓励他坚持科考,在雍正十一年的月课、岁试中,两度将沈德潜评为第一,点评其文卷:“古槎架险,体质苍坚,不屑与落蕊漂萍争妍斗媚。”乾隆元年,开考博学鸿词科,沈德潜因失写题中字而落榜。回到江苏后,张廷璐生怕他就此放弃,再三劝慰说:“古今晚遇者多,仍宜应试。”沈德潜被这份执着和诚恳深深感动了,遵从师命,终于在乾隆四年,以六十七岁年纪高中二甲第八名进士,后官至礼部侍郎,以诗名著称于世。

张廷璐的另一名学生刘纶则举名较早。刘纶十九岁就受知于张廷璐,二十五岁被张廷璐推荐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果然不负厚望,钦定一等第一名,授职翰林院编修。刘纶后来在礼部、户部、兵部、吏部等多处任职,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在民政吏治等方面多有建树。他对阅卷取士也非常慎重,曾经说:“衡文始难在取,继难在去。文佳劣相近,一去取间于我甚易,独不为士子计乎?”这种慎于取舍的思想,和张廷璐是一脉相承的。刘纶晚年还回忆自己“初补学官弟子,出桐城药斋张师之门”,这种师生情谊是毕生无法割舍的。

张廷璐在重于职守的同时,也始终清廉如一。他的学政衙署设于江阴县,却常年在大江南北巡视,饱经舟车耗费,有时还捐出自己的俸银,参与修缮各地学宫,以至于入不敷出、难以为继,常依靠女婿的资助。但是,对于各地的物资供应和养廉银,他却一律拒绝。雍正帝就曾因张廷璐,评价道:“学政若放开手,所得不可限量。若清正,实无一文可进。”张廷玉素知三弟在江苏“饮冰茹蘗,不啻面壁苦行”,为了支持他廉洁履职,将雍正帝所赐白金千两寄给他,作为督学课士的差旅之用。而张廷璐却不以清廉为苦事,赴各地公干时,常吟诗自遣,诗中充盈着清和之乐。他曾将自己在江阴的官斋稍加修葺,作诗道:“未许荒芜同传舍,但容吟啸即吾庐”,意思是只要房屋不荒陋,能够吟咏抒怀其中,就足以栖身了。

张廷璐政绩炳炳,得到了朝廷的认可。雍正十年,首任期满,两江总督尹继善以张廷璐“为人谨厚,鉴别公明,处处人情帖服”,专门奏请让他留任,以便继续“拔取实学,转移文风”。雍正帝批示:“朕原有此意。”乾隆元年,乾隆帝以“江苏学政紧要甲于天下,张廷璐久于此任,声名甚好”,再留任江苏。乾隆四年(1739),张廷璐回京时,已满三任共九年了,张廷玉称之为“向来所无之事”。次年,乾隆帝仍欲任命张廷璐为江苏学政,因其正患病而作罢。

所谓“政声人去后”,张廷璐离开江苏后,江阴县蔡寅斗等人在广福寺旁建起桐山书院,以感激张廷璐的教泽。《江阴县志》记载他:“高才硕德,海内宗仰,莅任九载,多士向方而被泽者斌斌如也。”通州还建有麻张祠,纪念康熙朝两江总督麻勒吉和张廷璐,称他们“一则为天子育苍生,一则为朝廷培士气。”沈德潜也评说:“公取士之公、莅政之肃、持躬之峻、与物之和,有大江以南之公论在”,可谓精当之言。

2003年,江阴市江苏学政衙署遗址公园建成,树有“张廷璐考场视学”雕塑,今人犹可睹之思之。

终老桐城故里

雍正十一年,张廷璐升任礼部侍郎,因留任江苏学政,未赴部履职,到乾隆四年方才回京实任。由于谙熟掌故,考订仪制、举行祠祭、厘正乐章等部务都对他倚重较多。张廷璐在礼部与同事虚心会商,斟酌古今成例,然后推行,屡屡出色完成任务。乾隆五年,张廷璐因病奏请休致,未得到乾隆帝允许,奉旨照旧供职。

乾隆六年,年近七旬的张廷璐远赴江西,担任乡试主考官,选拔了熊为霖等人才。当年年底,都察院左都御史刘统勋以张廷玉历事三朝,遭逢极盛,“桐城张姚两姓占却半部缙绅”,奏请对张廷玉近亲居官者,三年内停其升转。虽然张廷璐原本端谨,早有退意,此时面对宦海潜流,却也不得不更加小心翼翼。他无所营求,公务之暇,惟喜读书,所以虽贵为卿贰,却是门馆萧寂,无人问津,避免了许多喧嚣纷扰。

他不动声色地参与朝政,既不张扬,也不倦怠。凡是关系民生利弊的事情,只要他熟知的,都及时上达庙堂,提出建言。比如,乾隆七年,朝廷免除贩运米豆的额税,以促进流通、平减价格,张廷璐敏锐地指出,这些客商都要投托居中交易的牙行,倘若有狡侩的牙行把持抬价,仍会扰累商民。因此,乾隆帝下令各省督、抚严加监管,“倘仍有情弊,即查明究治”。

乾隆八年秋季,张廷璐随驾赴盛京祭祖陵,绝漠数千里而还,疲顿不堪,于十二月以老病乞休。乾隆帝降旨:“张廷璐尚不甚老。礼部事务亦简,暂且供职,俟明年秋冬具本再奏。”次年三月,正值三年一度的京察,张廷璐再次陈诉衰病,恳请致仕,并举内阁学士李清植以自代。这次奏请终于得到了乾隆帝的同情,准以告老回籍,此时张廷璐已入古稀之年。

张廷玉对弟弟早于自己退休,既欣喜万分,又羡慕不已。历经仕途艰辛,还能像父亲张英那样,在晚年寄情山林,手捧书卷,耳听溪声,是他们兄弟共同的梦想。张廷玉作诗送别三弟:“七十悬车事竟成,轻装雅称秩宗清。几人引退能如愿,先我归休觉不情。图籍开缄珍手泽,墓田作供好躬耕。阿兄他日还初服,拄杖花前一笑迎。”他希望三弟能够在家乡等他退休归来,一起优游岁月。诗写完后,张廷玉仍觉得意犹未尽,干脆提笔直言道:“予衰老不复作诗矣。三弟蒙恩予告归里,感激欣喜,不能已于言。口占一章,不足尽此中情愫也。”

东门祖道,临别长送,是很多官员告离政坛之际期望的荣耀。张廷璐在京中的朋旧甚多,有不少人都谋划为他饯行,但他却一一为之婉拒。在春明景和的京城,张廷璐由次子张若需随侍,轻松地踏上了南归的路途。他的学生太仆寺卿刘纶记述:“比似二疏图画好,更无车马侈逢迎。”刑部侍郎钱陈群也称赞他:“车马东都行已成,先生人与职俱清。”

乾隆九年五月,张廷璐抵达桐城,迎接他的是夫人姚氏、长子张若震和身后的田园丽景。张若震两年前就从浙江布政使任上,奏请回乡养母。居乡期间,修葺了依园,又称颐园,在其中营建了栖鹤轩、长松阁、延清馆、静春斋等房舍,虽然素简,却也正是颐养天年的好地方。张廷璐不禁连作《南归》诗五首,其中一句“林泉潇洒无拘检,大似开笼放白鹇”,道尽了退休后的一身轻快。外甥姚孔鈵有时也陪他入龙眠山小驻,相互吟诗唱和,形容他是“清如梅轩淡如菊,洁似修梧静似松”,形象地描述了张廷璐归乡后的风采。

然而,天不假年。乾隆十年(1745)八月二十二日,也许是多年艰辛所致,也许是因为夫人离世的过度感伤,张廷璐回乡仅一年多后,就病逝于桐城。讣音传到京城,张廷玉哀恸欲绝,在书斋设灵位,率合家祭奠。沈德潜痛惜:“文章知己,失所景仰,不禁怆恨”,并为恩师撰写墓志铭。

张廷璐身后,其子张若需、孙张曾敞俱中进士,都曾担任日讲起居注官,为皇帝近臣。连同他的父亲张英,并誉为“四世讲官”,正可谓是诗书世家,先绪不坠。张廷璐的宅院,位于桐城市区的南大街,至今被称为“宗伯第”,仍有部分后裔居住。

应当说,张廷璐久任学官,以清正持衡的操守,促进了学风和士气,选拔了一大批国家有用之才,为清朝前期文教科举事业作出了贡献,他的教育理念和廉洁作风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二月河先生作品中关于张廷璐的情节完全出于虚构,严重背离了史实,给大众造成的多年误解和疑问,实在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我们真诚地希望二月河先生能够在合适的时候,亲自对真实历史加以说明,相信大众是欢迎的。

新闻推荐

男子酒后驾驶摩托车

喜宴结束后被拘留

桐城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桐城,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收废品也是技术活2016-01-06 11:39
猜你喜欢:
评论:(无端“蒙冤”的张廷璐(下))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