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水碗,又名“桐城水席”。它是桐城市、枞阳县一带特有的传统筵席。因席上不用盘碟,而是采用兰边大碗盛装,热菜皆是半汤半菜,汤汤水水,故名“水碗”;又因上菜连绵不断如同流水,跑堂待客的来来往往,所以又称“桐城水席”。
桐城水碗起源于枞阳。传说枞阳古时靠山干旱缺水,乡民为水发愁,明末宰相何如宠(今枞阳县石矶乡何家青山人)政事辛劳,崇祯皇帝要奖赏他,问其需何赏赐?心系桑梓的何宰相奏请皇上,从国库拨银为家乡修渠引水灌溉农田。此时国库空虚,崇祯皇帝不允。何宰相奏道:“请皇上恩准为老臣家乡修一茅叶宽的水渠”。崇祯心想茅草叶能有多宽,也花不了多少银子,便准奏。何宰相让人从山上采来一片五六尺长的茅草,茅草叶子不宽但长,水渠多宽以茅草叶子的长度,而非崇祯想象的宽度。崇祯后来知道上当,事已至此,也只好一笑置之。渠成水到那天,崇祯驾临,何宰相也伴驾而来。水渠沿途老百姓看见皇帝和宰相,感恩不尽,纷纷杀鸡宰羊,想做点好吃以表心意。可时间仓促,烧焖炖都来不及,只好水汆。君臣同尝,口感鲜嫩柔滑,爽口开胃。崇祯龙颜大悦,问:这菜叫什么名字?既然用水汆的,以蓝花碗装着,乡民答叫水碗。于是,水碗成名在桐枞落地,几百年来,久传不衰,成了桐枞一带宴请宾客、年节喜庆、婚丧嫁娶的首选美食。
文化是与人相伴而生的,饮食文化是人化的过程和结果,也是地域文化的外象表现。水碗宴席讲究仪规,宾客按尊卑长幼亲疏排座次,上菜顺序有条不紊。水碗最后是糯米圆上桌,这是圆席信号寓意“圆圆满满”,说明水席到了尾声,一般还要放一挂圆席鞭炮,宾主皆尽兴,纷纷起身离席。
水碗筵席选料广泛,鸡鸭鱼肉山珍时蔬无不入馔,丝、片、条、块,不分荤素,逢料必氽,肉圆、鱼圆、藕圆、萝卜圆、山粉圆、糯米圆俱全,香、粘、甜、鲜、滑、嫩兼而有之,水碗因水而生,独到之处也在汤水。汤菜成败优劣全靠鲜汤提味,“戏子的腔,厨子的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厨师取现宰的鸡鸭骨架和新鲜的猪骨吊毛汤,打净浮沫,再投入鸡鸭脯肉吊清汤,使可溶性蛋白质和脂肪溶于水中,慢慢形成清澈见底、滋味鲜美的液汁,清汤要达到“提起来吊线线,掉下来滚蛋蛋,挂碗沾唇似水水,鲜香味醇咂嘴嘴”的标准。厨师将吊好的汤逐一点在一碗碗半汤半菜中,宾客菜汤并用,老少咸宜,清爽利口,回味无穷。
水碗缘何不叫“枞阳水碗”而叫“桐城水碗”呢?是因枞阳原属桐城,1949年2月才从桐城析出成县,以“桐城水碗”命名并不谬。桐枞两地有“枞阳出人,桐城出名”俗语,“水碗”也不例外,枞阳创菜,桐城留名。听说桐城大关镇经营“水碗”生意已成特色一条街。
新闻推荐
本报讯(刘安礼
见习记者
成洁)2月10日,记者从市美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今年全市87个美好乡村建设中心村名单已经确定,其中桐城市11个,宿松县12个,怀宁县、枞...
桐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桐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