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卢向波)鲟鱼镇是桐城市的一块“飞地”,紧邻枞阳县城,很多家长都将孩子送到了枞阳县城读书。到了2011年8月,只剩下了一名八年级学生。两年以来,12位教师只为这一名八年级学生授课(本报昨日报道)。针对这一现状,桐城市教育局表示,在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将富余的教师送到缺编学校支教。
8年来学生数直线下降
据当地居民金先生介绍,20年前他在这所小学读书时,学校还有100多名学生,鲟鱼镇的孩子都在这所学校就读,当时老师少,教室还不够用。因此,2004年,学校动工兴建了1幢综合楼和1幢生活楼。然而从这之后,学校的学生却变得越来越少,到了2011年秋季报名时只剩下了一名学生。学校的12位教师就为这一名学生服务,师生比例12比1,这其实也是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因为其他地方还缺老师。
鲟鱼学校校长龙大飞告诉记者,2005年,他调到鲟鱼学校时,学校还有100多名学生,然而之后由于各种因素叠加,在校学生人数开始直线下降,到2011年新学年开学时,学校只剩下4名学生,分四个年级(四、七、八、九),每个年级各一名。鉴于学生太少,四、八、九三个年级学生家长又临时将孩子转往枞阳县城读书,最后学校只剩下了高小燕(化名)一名学生。
教师配备齐全多人系骨干
“偌大的校园只剩下一名学生,这是我从教以来从未遇到的尴尬事,不是我们教不好书,我们老师对每一位学生都非常尽责。”高小燕的历史老师金代晨苦闷地说,从鲟鱼学校转出去的学生,到了其他学校不少成绩都在前列。
40多岁的金代晨系安庆市第三届教坛新星,曾荣获桐城市首届教学能手比赛历史学科第一名。
金老师说:“很多人以为学生少了,老师就快活了,其实我们是有苦难言,哪个老师不想桃李满天下?”现在学生只有一个,很多的教学理念、创新都没法实现,学生觉得孤单,老师也难获得成就感。
据了解,鲟鱼学校是桐城市鲟鱼镇唯一的一所学校,也是桐城市两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之一,学校设一至九年级9个班,共有各专业教师12人。
据校长龙大飞介绍,学校的师资力量对于一所乡镇中学来讲还是比较强的,12名教师有多人是桐城市的教学骨干,平均年龄在45岁左右,最年轻的一位英语老师是四五年前才调来的,今年才30岁出头。
特殊位置造成生源流失
据了解,鲟鱼镇总面积2.81平方公里,紧邻枞阳县城,距离安庆市区40多公里,离桐城市区有近70公里,因为是桐城市通往长江各埠的唯一咽喉要道,1979年区划调整时被保留下来。目前,鲟鱼镇总人口只有1008人,均为城镇常住人口,不少人是渔民、船民。
鲟鱼学校校长龙大飞告诉记者,鲟鱼镇除了适龄学生数本身就很少外,由于紧挨着枞阳县城,后者的强大磁铁效应又吸引了很多的学生。
当地一位姓朱的居民告诉记者,鲟鱼学校的现状主要还是鲟鱼镇的地理位置太特殊的原因造成的,鲟鱼镇远离桐城市区,紧挨枞阳县城。学校虽然从小学到初中都可以读,但到了高中,就要到桐城市的其他中学就读,十分不方便,而枞阳县城很多优秀的学校近在咫尺,骑着电瓶车不过10分钟,于是当地很多居民就直接将孩子送到枞阳县城就读。
鲟鱼镇居民何斌2011年将自己的孩子从鲟鱼学校转到了枞阳县一所私立中学。“一年要多花一万多元。”何斌说,不是鲟鱼学校的教学质量差,而是学校的学生实在太少了,之前孩子班上还有几名学生,孩子到了2011年8月升八年级时,班上的同学都转到了枞阳县城就读,只剩下孩子一人了,“全班一个学生,哪知道学得好学得差?于是我将孩子转了学,现在孩子的成绩还不错,全班前十名。”
曾动议撤并但居民反对
龙校长告诉记者,鉴于学校生源过少的状况,桐城市教育局曾就学校去留做过布局调整规划,2010年暑期鲟鱼镇政府就此问题在当地居民中开展问卷调查,但有75%左右的受访者反对或不支持撤并学校,桐城市教育局只好将学校保留。
据了解,桐城市教育局曾对鲟鱼镇的“普九”情况进行过调查,鲟鱼镇目前5周岁以下的儿童有24名,小学适龄儿童22名,初中学生14人,学生绝大部分都在枞阳就读。
当地一位居民说,其实鲟鱼镇特殊的区划令它无法实现学校的良性布局调整,撤了,并到哪里去?它离桐城最近的乡镇都有五六十公里。如果有学生要就近上学怎么办?
“只要当地有一名适龄生入读我校,学校就坚决为其单独办班,开足开齐课程,保证日常教育教学秩序正常开展。”龙校长说,为防止唯一的一名学生过于孤单,学校已经加强对该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教育。
“12名教师1名学生,确实罕见。”桐城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针对这一特殊情况,桐城市教育局准备在保证鲟鱼学校正常运转,不影响现有学生教学的情况下,将富余的老师通过支教形式送到桐城其他缺编的学校教书。
新闻推荐
本报讯(吴川
周芳红
记者
闫树泉)5月9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率调研组来安庆市调研城镇化建设。调研组一行实地调研了桐城市孔城老街、安徽鸿润(集团)股份...
桐城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桐城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