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位于长江之滨,大别山麓,山走皖中,川奔江淮,全市国土面积1571平方公里,人口75万人,辖12个镇、3个街道、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合九铁路、沪蓉高速公路、206国道三大交通动脉纵贯全境。
桐城历史悠久,历代区划沿革多变。唐至德二年(757年)设立县制。建县1200余年来,诗坛艺苑,群芳云集学林宦海、鸿儒荟萃。特别是入清以来,桐城文化异峰突起,进入鼎盛时期,涌现出各类硕学通儒1200余人,形成了文学史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影响遍及全国,绵延二百余年。近现代专家名流更是不乏其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6年8月撤县设市以来,市域经济综合排序长期位居全省前列。现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商品粮基地、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市、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市、安徽省卫生城市等。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历来令广大游客流连忘返。科教力量和人文资源是桐城社会经济发展的智力基础。古有 “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的盛誉,今有“两千博士出桐城”的美誉。
面向未来,开放的桐城真诚期待社会各界人士踏上桐城这片充满灵性、充满希望的热土投资兴业,一展宏图。
走进经济圈携手同发展
中共安庆市委常委 桐城市委书记 王 强
桐城系桐城派故里、黄梅戏之乡。改革开放以来,桐城人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与胆识,走在全省创新创业的前沿,创造了誉满江淮的"桐城速度",一度被外界称为"安徽的温州",全市的综合经济实力、中国驰名商标的数量、金融机构的存贷一直位于安徽省县级前列,是闻名遐迩的创业之城、和谐之城、文化之城。
近两年来,以合肥为核心的经济圈城市领跑着全省,城市大建设和一大批重大项目的落户,不仅极大地增强了安徽在全国的影响力,而且使这一地区成为中部地区核心增长极和创新极,在全国的新兴都市圈中有了一席之地。作为一个新兴的中小城市,桐城能融入合肥经济圈这个大家庭,全市上下都倍感振奋,也充满了期待。
桐城能融入到合肥经济圈,其实有着共建合肥经济圈的良好基础。首先,桐城北融南接的独特区位,是合肥经济圈联动沿江、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分工的黄金纽带。桐城北距省会合肥90公里,南距长江之滨安庆市60公里,既是皖西南的交通枢纽,也是安徽省实施开发开放战略、承东启西的必经之地。合九铁路、206国道和沪蓉高速纵贯全境。同时,水上交通便利,水运可经菜子湖通江达海。地处经济圈南翼、联江通湖的独特位置决定了桐城有条件成为经济圈南部户城市。其次,桐城文化旅游的丰富资源,是合肥经济圈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泛长三角休闲度假旅游基地的现实支点。桐城历史悠久,文风鼎盛,是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聚区,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有较大影响。再次,桐城民营经济的先天优势,是合肥经济圈实现产业对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载体。改革开放以来,桐城业已形成了包装印刷、机械制造、家纺服装、制刷制盖、化工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六大主导产业,并形成了以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为龙头,以10多个镇(街道)产业集中区为依托的产业发展平台。六大重点产业在规模总量、加工能力、市场占有量、品牌影响力及产业延伸等方面均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最后,桐城县域经济的参与合作,是合肥经济圈拓展区域经济协作分工,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路径。合肥经济圈突破行政区划藩篱,按经济发展规律而划定的"4+1"模式,开创了"大市带小市"、"大手牵小手",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崭新模式,此举是合肥经济圈的首创,也是推动安徽跨越式发展,紧抓中心城市和县域两个战略支点,加快推进城乡统筹的充分体现。
桐城能搭上合肥经济圈这趟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快列车",其经济发展的动力将大为增强,发展的空间将不断扩大。我们将结合自身实际,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以打造全国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为主线,跳出小城市低标准的局限,按照建设与合肥同城发展的现代化中等城市的目标,坚持对现有的老城区做"减法",突出老城保护与文化旅游业发展;坚持对东部新城做"加法",突出打造集政务新区、教育学区、商务办公、生活居住为一体的城市综合功能区,确保建成后的新城与合肥中心城市规划对接并显现自身特色。争取早日把桐城建设成为合肥经济圈内更具竞争力和辐射力的南部门户城市和合肥市的卫星城市。
自从融入了合肥经济圈,桐城经济社会发展亮点不断,我们开创了县级市办大专院校的奇迹,开创了一个县级市两个省级开发区的先例,实现了民营企业上市的突破,桐城历史上最大的工业项目投资16亿元的丹凤电子池窑项目竣工,最大央企合作项目中建村太阳能电池板项目开工。如今,桐城的区位优势更加显现,要素资源整体升值,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正日益成为蓄势待发、投资创业的热土。
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已展示出广阔的前景。充满独特魅力、充满发展潜力、充满创新活力的桐城将始终坚持开放务实的宗旨,全面参与,全力合作,为早日实现经济圈同城化发展的目标作出不懈的努力,携手共创合肥经济圈更加美好的明天!
(摘自合肥经济圈五市党政领导第一次会商会议上的演讲)
狠抓招商引资,助推桐城的经济发展
招商引资这个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常出现的字眼,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也不断赋予了新的内涵。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秘诀:第一是招商,第二是招商,第三还是招商。
2010年是国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合肥经济圈政策施行的开局之年,也是全球金融危机的逐步见底、外向型经济发展异常活跃的一年,随着国家一系列刺激经济复苏政策的出台,桐城市把握住了对外开放不同阶段的一次次重要机遇,坚定不移地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做活做透招商引资文章,不断巩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先发优势,利用每一次机遇大抓招商引资,形成了桐城市经济的强势和特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桐城市与央企对接成效显著,单个项目签约投资额12亿元,填补了该市无10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的空白。 11月18日,桐城市又与北京金风科技集团就风力发电项目签订了正式投资协议,项目总投资9亿元,是目前桐城市投资额最大的低碳环保类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非常明显。
桐城市的招商引资工作之所以能做出如此大的成绩,是因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强势推动下,出台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首先,桐城市积极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把握主攻方向,坚持将长三角地区特别是江浙地区作为招商主攻点,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突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招商,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税收项目,牵动性强、投资额大的龙头型、基地型、旗舰型项目及提升我市城市功能和品位的文化旅游业、现代物流业项目。其次,桐城市将“走出去”和“请进来”有效结合起来。一方面,抢抓机遇,主动出击,市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先后分别带队前往上海、深圳、杭州、南京、福建等地,走访了像深圳华强集团、雨润集团等一大批知名企业,为“招大商、大招商”的工作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广邀宾朋,请商来桐,积极创造条件,主动邀请重要客商来我市考察洽谈投资事宜。 2010年以来,到该市主动来对接的长三角和福建等地的客商络绎不绝,像江苏江阴20万锭化纤纺织项目有意进入市经济开发区,浙江和江苏的12家企业组团到金神镇进行考察,福建厦门、泉州的服装企业主一行40多人到新渡等地商谈投资事宜,台湾台达电子有意在该市建设电子产品生产线等等。再次,桐城市有意识地突出文化旅游招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树立全新的文化产业意识,充分发挥桐城派文化、六尺巷文化、玉雕文化等知名文化品牌的优势,打造特色城市名片,彰显桐城文化魅力。以孔城老街旅游度假区、嬉子湖湿地旅游开发、安徽(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玉雕文化产业园、投子寺佛教文化旅游开发以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工程为切入点,努力把桐城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做特,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产业水平。最后,桐城市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形式各样的招商推介活动。像6月1日召开的南京承接产业转移推介会,该市共签约外资额约1亿元;6月21日召开的第六届国际徽商大会,该市共签约外资额7亿元;6月23日召开的世博安徽投资说明会,该市共签约外资额5亿元;9月26日召开的第五届中博会,该市共签约外资额1亿元等等。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桐城市全市上下不骄不躁,总结过往的经验,又马不停蹄地谋划2011年的招商工作。在新的一年里,他们要进一步浓厚招商引资氛围,要求各级、各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牢固树立“大开放促进大招商、大招商促进大发展”的观念,坚决打破一切束缚对外开放的条条框框,坚决扫除一切制约招商引资的障碍和阻力,充分认识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的主动性,自觉地把扩大对外开放、加强招商引资,作为事关发展全局的大事来抓。其次,他们还要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一要突出重点区域招商,紧紧抓住桐城市作为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示范区之一的有利时机,坚持把长三角地区作为该市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区域和主攻方向;二要突出重点产业招商,加强对该市现有产业的研究,围绕1-2个优势最为明显的产业编制出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投资规模大、带动性强的工业项目,主动对外推介,寻求合作机会;三要突出园区招商,市开发区和双新开发区要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立区之本,充分发挥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强大优势;四要突出重点活动招商,坚持“多批次、高密度”、“小推介、大宣传”的原则,认真筹划、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推介活动,让客商愿意来桐城考察,考察后愿意来桐城投资,投资后愿意向朋友推荐。再次,要继续加大园区载体建设力度。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抓好两个开发区的规划和建设,进一步搭建好工业园区平台,提高整体配套能力,不断提升硬环境建设水平。完善开发区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注重提高工业地块开发的集约化水平,注重提高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能力,注重提高产业、金融、中介等服务配套能力。进一步抓好镇、街道重点工业园区建设,完善建设规划,加快产业集聚,发挥自身特色,形成比较优势,全面打造“亲商、安商、富商”良好环境。最后,要继续大力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的宣传力度、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大张旗鼓的宣传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大桐城市作为合肥经济圈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市之一政策机遇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坚定招商引资工作信心,使招商工作深入人心、深得人心,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在过去的一年里,桐城市可实际利用境外资金1132万美元,占年度任务的113.2%。我们相信,在新的一年里,桐城市招商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招商工作,定会让桐城市的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
抢抓机遇谋划明天
桐城市市长吴三九
桐城,是合肥经济圈的南翼门户城市、核心城市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面临的机遇很多,希望很大,前景美好,但发展的压力也很大。尤其是,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谋划并做好开局之年的工作,对桐城未来五年的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抢抓机遇,让桐城能更快更好地发展,要继续坚持“工业立市”的战略,牢牢扭住“工业”这个牛鼻子,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要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在建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效益,新上项目有档次。在招商引资和新上重大项目上力争取得重大突破,要努力引入世界500-强、央企和民营500强企业进驻桐城,努力引入令人震撼和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项目。
有人说:“要想富,先修路。 ”对于城市来说,要想发展,就要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品位。要高度重视城市建设,本着拉开框架,适度超前的原则,大手笔建好路网干线,全力推进重点工程。一是做到城市主干道提质。围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全面完成龙眠东路、龙腾路至孔城主干道 “白加黑”改造和沿路建筑立面整治工程,实现绿化、美化、亮化。二是做到重点工程提速。三是做到新城区开始启动。从东部新城规划,包括向东区发展的跨高速大桥及基础设施建设要全面进入实质性启动工作。四是做到城镇建设新跨越。城镇要创新思维和办法,突破投融资瓶颈,在基础设施、绿化、亮化、美化方面实现新提升、新跨越。五是做到城市创建上台阶。加强城区绿化,主次干道所有单位要破墙透绿,建设通透式围墙。要提高社区(居委会)和一线环卫工人的积极性,加大保障支持力度,逐步建立创建长效机制。
建设城市的同时,桐城还要夯实三农基础,保持农业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以土地整治和农村危房改造为抓手,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现代农业进程,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粮油高产创建活动、畜牧业升级计划和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项目工程。
发展需要经济做基础,而未来五年将是桐城的黄金机遇期,更是高速发展期,所以,我们要突出抓好财税金融工作,切实增强财税增收保障能力。加强税收征管,强化税源监控,整顿税收秩序,努力实现财政收入与可支配财力的协调增长。
抓好经济发展,同时我们也不能放弃了桐城的文化名片,要在国家政策引导和支持下,紧紧围绕“文化”这一特色做文章。要加大力度策划宣传推介桐城,筹划举办第二届中国桐城文化节,谋划在中央电视台推出桐城宣传片。要加大投入,着力打造文化旅游亮点工程。
社会的和谐,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幸福指数也是很重要的。只有人民感到幸福了,社会才会更快地向前发展,因此,抓好民生工程建设很重要。我们要以布局调整为抓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引入社会资本,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在新区建设一所新医院,方便群众就医。
抢抓机遇,谋划明天。我们要以诚信、务实、高效为目标,加强效能建设,打造品牌政府,营造广大投资者和人民群众满意的政务服务环境,为桐城的明天走向辉煌打下良好的基础。
(2011年重点工作汇报会上的讲话摘要)
城市名片
City name cade
●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市●全国乡镇企业百强(县)市●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市(县)●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市●全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市●全国商品粮基地●国家级星火密集区●全国中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公众心目中的和谐之城●安徽省卫生城市●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徽商最具投资潜力城市
东方希望集团(桐城)动物饲料生产基地
嬉子湖夕照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周晓东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要在文化建设经费使用、文化项目建设、特色文化活动开展等过程中让农民参与和决策,使文化形式和内容与村庄实际及村民生活密切关联,不断培育村庄文化...
桐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桐城市这个家。